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硬核——兗礦輕合金公司高端鋁材研發團隊紀實

中國有色金屬報 2019-12-24 09:33

  從零開始,艱苦奮鬥,乘着中國經濟新舊動能轉換的東風,他們推動着山東兗礦輕合金公司走出了一條從高端型材研發制造“跟隨者”到“領跑者”的自主創新之路;他們集結優勢資源,尋求多維度技術突破,在軌道交通、集裝箱、電力電子、建築結構及鋁制石油鑽杆工程化應用等領域結出累累碩果。他們就是兗礦輕合金公司高端鋁材研發團隊,兗礦輕合金公司真正的硬核所在。

  兗礦輕合金公司高端鋁材研發團隊共由36人組成,80%以上擁有中級、高級職稱,平均年齡34歲。這支年輕的團隊累計榮獲17項國家專利、73項國家及行業標準,先後獲得中國有色金屬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技術標準優秀獎一等獎、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獎二等獎、山東省煤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018年獲評“山東省輕量化大型結構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稱號。

  從關山難越到狹路取勝

  一個沒有拳頭產品的企業,是無路可走的。自兗礦輕合金公司投產以來,一直缺少拳頭產品,爲此,該公司開始對行業深度調研尋找產品,在看到中國軌道交通迅猛發展的前景後,公司決定從此入手。自此高端鋁材研發團隊應運而生。

  那時團隊核心成員只有5人,沒有市場經驗的他們,自主設計的150兆牛擠壓線技術試驗方案在多次拜訪客戶爭取項目時,均吃了閉門羹。

  沒有技術儲備,沒有成熟經驗,客戶確實信不過他們。

  “必須闖出一條路來,走別人沒走過的路,即使再難也得走下去!”盯上只能進口的高強高韌車體材料成爲團隊的目標,隨後,他們從最大規格、最復雜截面開始研發,自主突破了7系無融合口結構部件制備技術,並成功替代外國進口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

  團隊成員孫文超清晰地記得,最開始時總是受挫,每次遇到技術難題,都得通宵研究。先繪圖、再測試、再試車,不僅要銜接生產,還要避峯填谷。就靠這股“只爲成功想辦法”的勁頭,啃最硬的“骨頭”,幹最難幹的活,終於獲得客戶一致好評。

  2017年初,兗礦集團與中車集團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復興號”車體材料項目落戶兗礦輕合金。1月7日,他們以“1·7”命名,啓動首供會戰。從首批25列交付,到具備整車型材供應能力,再到時速250公裏、350公裏譜系化標動型材批量交付,研發團隊建立了一整套技術支撐體系,用產品質量和如期交付回應了質疑,一舉躍升中車四方主力供應商。

  憑借不斷的積累,團隊先後爲中外多個企業設計制造軌道交通型材,兗礦鋁材膛漸在北京、濟南、青島、成都和韓國首爾等多個城市綻放光芒。

  技術升級引領市場開拓

  “競爭讓我們時刻保持警醒,反思讓我們變得更加清醒。”鋁型材在軌道交通領域的成功運用,讓研發團隊意識到,只有不斷攀登,才能獲得搏擊前沿的實力和底氣。

  他們嘗試“多渠道、大聯合”研發,緊盯“高精尖、寬大硬”領域,積極與清華大學、山東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和業內知名科研機構“結對子”,瞄準輕量化先進制造方向,跟進科研結構調整,先行先試,承接一批關鍵零部件制備重大項目,在國內首次實現超大斷面異形薄壁高精擠壓成型。

  “石油鑽探的鋼鑽杆可採用鋁型材代替,但在國內還沒有成型案例。”團隊從宏觀材料向微觀組織深入研究,利用掌握的產品組織機理,在超硬合金基礎材料領域尋求突破。他們對照訂單要求,及時優化生產工藝,大膽嘗試在不同機臺試制,調成分、修模具、改尺寸,歷經2年時間,首次開發深海硬質合金無縫管材、航空高強高韌結構型材、船舶斷面高強耐蝕壁板等特種材料,實現穩定工業化制備,屬國內首例,打破了國外對部分關鍵材料的禁運限制和技術壁壘。

  集智聚才擦亮“智造”名片

  歷次成功的實踐證明,要創新突破必須擁有強力的組織。研發團隊致力於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增加力量、集聚智慧。

  團隊主要成員由最初的5名發展到36名,團隊匯集了工藝研發、模具、熔鑄、擠壓、大數據等多專業領域科研人才,組建了軌道交通、石油鑽杆、汽車輕量化等多個研發“驛站”,支撐了企業新技術、新材料、新標準的推廣應用,實現了“應用一代、研發一代、儲備一代”的螺旋上升目標。

  今年5月23日,我國時速600公裏高速磁浮試驗樣車在中車四方首次下線,車體鋁型材由兗礦輕合金公司獨家供應。這是他們歷時621天與中車磁浮團隊共同智慧的結晶,也是該團隊近年來突破自我、追求卓越的縮影。

  在他們不斷努力下,兗礦“智造”新舊動能轉換取得一次又一次突破,成爲中國第一個標準動車組810mm超薄超大斷面薄壁中空型材、整體超大截面高精結構油箱、單跨最大鋁合金桁架天橋、高強耐蝕變徑鋁合金鑽杆和全球跨度最大曲面穹頂結構鋁型材研發制造企業,榮獲山東新材料領軍企業50強稱號,爲兗礦鋁材加速衝刺“中國一流,世界名牌”積蓄了智慧動能。(米超)


今日鋁價微信推送
關注九商雲匯回復鋁價格
微信掃碼

相關推薦

微信公衆號
商務客服
展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