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由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中國工程院主辦,北京安泰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承辦的2018(第五屆)新能源材料高峯論壇在江蘇省無錫市召開。此次會議的宗旨是進一步推動新能源材料的中高端化發展,支撐新能源產業技術進步。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會長陳全訓,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幹勇,工業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業司副司長餘薇,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格林美(無錫)能源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潘驊,無錫市不鏽鋼電子交易中心董事長鬱曉春在開幕式上致辭;中國工程院院士鄭綿平,國家發改委能源所可再生能源發展中心主任任東明等領導出席開幕式。來自全國有色金屬新能源材料和新能源生產企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各級政府相關部門、行業組織以及證券期貨機構的代表500餘人參加了論壇。論壇開幕式由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副會長趙家生主持。
陳全訓會長在致辭中表示,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新材料產業發展迅速。截至2017年底,我國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達1.3億千瓦,連續3年位居全球首位。新能源汽車2017年銷量達77萬輛,同比增長超過50%。到2017年底,我國在運核電裝機容量達到3580萬千瓦,在建2290萬千瓦。並網風電裝機容量已經達到1.64億千瓦。新能源產業的快速發展,明顯拉動了相關新能源材料的需求,也促進了有色金屬新能源材料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譬如,2017年,國內鋰消費量達到14.5萬噸,同比增長56%,精煉鈷消費量11.5萬噸,同比增長10.7%。我國自主開發的新能源汽車電池用三元前驅體、三元材料的生產技術進入世界先進行列,在滿足國內市場需要的同時,還大量出口國際市場,在全球高端動力電池供應鏈中,地位更加突出。我國鋯鉿核電材料的生產和應用技術進入世界前列,國產核電用鋯鉿材料,基本滿足了國內核電發展的需要。隨着新能源產業的發展,鋁-空氣電池的開發也不斷取得新進展,在通信基站、冷鏈物流車輛等領域的產業化應用漸次推開。
陳全訓會長指出,在新能源領域,有色金屬新材料是可以作出更大貢獻的,也是很有可能實現“彎道超車”的,但面臨的一些深層次問題,也要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視。爲此他提出三點看法:一是加強基礎研究,掌握核心技術,提高材料性能。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對材料的功能特性不斷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既要提高材料的穩定性、安全性、均一性,又要降低材料的生產成本。這就要求材料生產企業一刻也不能放鬆基礎研究與應用技術研究,培育和鞏固持續創新能力,真正掌握核心關鍵技術,在滿足新能源產業發展需要的同時,實現高質量、有效益增長。二是分析產業形勢,把握發展節奏,避免過度投資。經過多年的連續攻關,近年來,我國在鋰雲母提鋰、鹽湖資源提鋰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但同時在建碳酸鋰的項目也很集中,規模都不小,一旦這些項目都如期建成投產,很可能出現供應大幅超過預期需求的情形。光伏產業的多晶硅以及三元前驅體等材料也有大規模集中投資的傾向。我們一定要關注產業發展形勢,保持理性投資,避免一哄而上,防範投資風險。三是關注政策導向,推進政策落地,提出對策建議。近年來,國家有關部門出臺了很多支持政策,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產業的發展,這些政策總體上發揮了很好的作用,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在有色金屬新材料領域,也存在政策傳導偏慢、落地偏緩、合力偏弱的現象。今年,國家工信部委託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開展支持有色金屬新材料產業發展政策研究,希望大家對這方面碰到的具體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合理化建議。協會願意認真聽取大家的意見建議,爲推動包括新能源材料在內的有色金屬新材料產業健康發展貢獻力量。
幹勇在致辭中表示,據歐共體統計,近年來,中國投資建設的新能源總量佔全球投資建設新能源總量的35%至40%左右,大大超過了美國和歐共體,新能源材料起到了重要作用。去年,我國多晶硅生產量達到24.2萬噸,佔世界產量的56%,不僅發展迅速,而且水平很高。我國的三氯氫硅還原法每千噸投資從幾年前的10億元降到現在的1億元,降低了90%。多晶硅在光伏領域的應用達到了世界水平,贏得了大部分市場份額。但是我們也有短板,電子級高純度多晶硅材料不過關,影響了我國芯片產業的發展。
幹勇指出,當前,在世界範圍內新材料產業發展迅速,規模從2010年的4000億美元發展到2016年2.15萬億美元;而重要的新材料不斷向發達國家以及極少數國家聚集,美國、日本和歐洲處於領先地位,是最成熟的市場。我國整體處於發展期,很多方面還受制於人,高端材料的技術壁壘區日益顯現。與美國的貿易摩擦,向我們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務,特別是有色金屬行業面臨更大的挑戰。比如說光伏材料應用的硅、薄膜電子材料應用的銦和鍺、新能源汽車動力應用的鈷和鋰、核電反應堆應用的鎬和鉍等都與有色金屬行業息息相關。另外,隨着全球新材料競爭力度的不斷加大,全生命周期綠色材料成爲焦點。消耗大、污染就大,這給材料產業提出新的發展方向,就是要綠色化、節約化、精細化、可循環利用。中國工程院正在討論新材料強國戰略,如果在核心材料領域實現突破,將爲高端裝備、《中國制造2025》在材料方面提供強有力的支撐。新能源材料也是這樣,因爲新能源發展對中國尤爲重要,我國資源稟賦不太好,必須要依託新材料實現綠色發展。
餘薇在致辭中表示,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新能源及其相關產業的發展。新能源汽車、新材料被列爲《中國制造2025》的十大重點領域,新能源材料也是《新材料產業發展指南》《有色金屬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的發展重點。2017年工信部組織實施新材料產業“折子工程”,成立專家諮詢委員會,聯合財政部、保監會啓動了重點新材料首批次應用保險補償機制試點,鎳鈷錳酸鋰三元材料、負極材料、高純晶體六氟磷酸鋰材料等新能源材料被納入補償目錄;組建了動力電池制造創新中心,高性能硅基負極材料產業化等步伐不斷加快。新能源和再生能源利用取得長足進步,截至2017年末,全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佔比超過30%,清潔能源消費量佔能源消費總量的20.8%,同比上升1.3個百分點。2017年,新能源材料也發展迅速,鋰電池正負極、高性能銅箔及鋁箔、鋁-氣電池、稀土儲氫、稀土永磁等新能源材料的開發及應用取得重大突破,但也要看到,新能源材料的整體水平還比較落後、產業規模較小、產品質量有待進一步提升,還有一些短板材料依然是新能源材料產業“卡脖子”環節。
餘薇表示,工信部原材料司下一步將按照黨的十九大精神和部黨組的統一部署,以及原材料工作座談會的會議精神,認真做好有色金屬行業相關工作。在推進新材料發展方面,繼續圍繞“重點產業、重點企業、重點集聚區”,聚焦“折子工程”,推進新材料增品種、上批次、成產業。組織實施2018年新材料產業“折子工程”,推進新能源汽車材料等生產應用示範平臺建設,完善新材料產業統計制度,制定促進新材料產業推廣應用的若幹政策,完善首批次保險補償機制,推動國家動力電池創新中心的各項工作和相關平臺建設,重點提升鎳鈷錳酸鋰、硅碳負極材料等關鍵戰略材料的成品率和性能穩定性,支持新能源材料的產業化和規模應用。
5月8日下午,根據新材料行業不同金屬領域的研討內容,大會分別組織了鎳鈷論壇、鋰論壇、銦鉍鍺鎵硒碲論壇和稀土論壇等四個分論壇。
在論壇的報告環節,幹勇、鄭綿平、任東明、北京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戰略規劃部副部長賈宏濤、北京安泰科信息股份公司首席專家徐愛東、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員林曉、凱盛光伏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徐根寶、中國稀土行業協會光功能材料分會會長劉榮輝等27位專家學者作了精彩的演講報告。他們圍繞《中國制造2025》能源新材料產業發展、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進展、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與展望、中國鋰產業資源發展戰略、新能源汽車發展對鎳鈷消費拉動、海外鋰輝石開發進展、銅銦鎵硒薄膜太陽能電池的發展進程、稀土永磁材料的應用現狀及未來發展前景等衆多行業重大研究專題和產業熱點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和研討。論壇還組織多位專家學者集體參加專題討論,並和參會者進行互動。
會議期間,召開了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鈷業分會二屆四次理事會和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鎵硒碲分會一屆四次理事會。會議還組織代表參觀了格林美無錫工廠和無錫不鏽鋼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