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工匠——記2020年全國勞動模範、西南鋁鍛造廠模壓制造部高級技師劉永剛

中鋁西南鋁 2020-11-25 12:20

經劉永剛鍛造的產品,很多都是用在“上天”、“下地”、“入海”的國家重大工程上。說到這些,劉永剛總是特別的驕傲和自豪。

36年來,劉永剛堅守機臺,埋頭苦幹,從一名模壓新手成長爲國家級技能大師,大家稱他爲工人“院士”。

在西南鋁,劉永剛已然是一個響亮的名字。但當兵出身的劉永剛說,他只是普通一兵,不過他現在的“戰場”是機臺。

士兵

1984年,在前線經過戰火洗禮的劉永剛轉業了。他被分配到西南鋁鍛造廠,成爲一名模鍛工人。於是,空氣裏濃鬱的油味代替了戰場上的硝煙,機器運轉的轟鳴聲代替了戰場上的槍炮聲。

image

剛入職那陣子,師傅們在3萬噸模鍛水壓機下工作的場景讓劉永剛望而卻步:20多米高的水壓機下,周圍溫度高達400多度,師傅們全靠人力將近1噸重的鍛件翻面,常常是七八個人一起忙活,有的拿撬槓,有的拿鉗子,一瞬間就幹得汗流浹背,臉上布滿油污。

軍人的特質讓劉永剛養成了不服輸的精神,不管什麼重活苦活,他總是衝鋒在前。他下決心要把這裏當成今後的“戰場”,打好每一次“突擊”。他說:“部隊裏的武器裝備知識在這裏雖然用處不大,但是軍隊裏學到的紀律嚴明、一絲不苟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卻讓我受益終身。”

剛開始,劉永剛主要負責用撬棍翻動七八十公斤重的鍛件,有時甚至要連續工作上6、7個小時。劉永剛說:“一天下來,手抖得不行,吃飯時筷子都拿不動”。當過兵的他身體素質格外好,往往睡上一覺,就能恢復到精力充沛的狀態。

“年輕的時候,我雖然比較瘦,但是很多工友幹活都幹不過我,別人在高溫料旁只能待半小時,我就可以幹1個多小時。”說起工作,劉永剛臉上總是滔滔不絕。憑着肯幹、肯學、肯吃苦的精神,劉永剛沒過幾年就當上了模壓操作手。

模壓操作工不是只要肯吃苦就能勝任,因爲每一次操作失誤都意味着工廠要遭受巨大的損失,這份工作更多的是需要操作手和模壓機做到“人機合一”,需要操作手擁有較快的成長速度。

平時,劉永剛總會提前1個小時到崗,根據訂單需求弄明白技術要點。而每次鍛造成功後,他都會仔細分析這次工藝過程中所碰到的難點問題。憑着日復一日的學習探索,劉永剛很快練就了一身絕技:廢品率幾乎爲零,這在行業中也堪稱奇跡。

如今,他依然是6點鍾鬧鍾,起牀吃個簡單的早餐,然後開始一天的工作。第一個到車間,最後一個離開,這是劉永剛工作36載養成的習慣。“毫不誇張地說,曾經有20多年的時間,我從來沒有休過節假日。”劉永剛表示。

劉永剛說,在幾十年的工作中,他也有懈怠的時候。有一次,劉永剛正和師傅們一起翻料,時間一長,手上的功夫便不由地慢了半拍。

老師傅沈正樹忍不住開了口:“小劉,你知道這些東西是拿來做什麼的嗎”?“聽說這些都是要上天入海的。”劉永剛答道。

“沒錯,這些都是要裝到飛機大炮上的”。沈正樹說,“如果我們打馬虎眼,產品的質量不過關,你說會怎麼樣呢”?一番話,讓劉永剛如涼水澆頭:“老一輩的鍛壓工都能如此認真,我可千萬大意不得”。他暗自要求自己“要麼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

36年,倏忽而逝。當初一起進廠的夥伴或早已離職或已轉去其他的工種,只有劉永剛還堅守着這個崗位,繼續衝鋒、突擊。

工匠

“只有活到老學到老,不斷的精益求精,鍛造技術才會有長足的進步”、“爐前的操作必須精準,不能有絲毫之差,快三秒、慢三秒,都會使所制器具成爲廢品。”這些都是劉永剛常掛在嘴邊的話。

image

也正是因爲這樣,如今的他面對操作臺上涉及氣壓、水壓、閥門、平衡等的70多個按鈕,能做到閉着眼就知道具體位置在哪裏,也因此練就了在鍛壓直徑長達幾米的毛坯件時,能將誤差控制在2毫米內的絕技。

2016年,鍛造廠某重點產品訂單激增,依靠以往的工藝既無法保證產品合格率,也無法按照規定時間交貨。劉永剛和他所在的班組靜下心來,仔細分析了工藝流程和操作要點,經過1年時間,他們進行了二三十次實驗,終於攻克了該產品成品率低、耗時長的難點,將加工工序由4道4火優化爲2道1火,將材料利用率提高了5%,加熱能源消耗降低了58.9%,僅這1項1年就可以爲工廠節約上百萬的資金。

劉永剛還獨創過一種“卡環操作法”來優化反擠壓管生產工藝,這種工藝降低了操作難度,解決了產品偏心、粘上模和潤滑等諸多難題,成功地將產品合格率提高到95%以上。但隨着客戶要求的提高,產品品種規格增多,“卡環操作法”在某些復雜產品上已經不適用了。但劉永剛沒有止步於此,他敢於思考,敢於嘗試,通過反復的探索和實驗又創新出一種新的操作方法。在擠壓時,他將鋼管內置於管件中,通過這種方式生產出的管材壁厚均勻,產品質量大幅提升。

在某大型模鍛件成型課題攻關中,劉永剛經過不斷摸索、反復試驗,在掌握了關鍵數據後,大膽創新,發明了一次成型中的“旋轉式抹油法”,極大地縮短了生產周期,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

2016年,西南鋁成功軋制出重型運載火箭用10米級整體鋁合金環件,這是劉永剛同研制團隊在9米級的基礎上鍛造成功的,被稱作“世界第一環”。

那一段時間,劉永剛帶領着團隊與專業技術人員起早貪黑、連班作業,“每天工作10小時以上,有時爲了攻克1個技術難題,甚至通宵不合眼。”

image

在幾十年的工作中,劉永剛不僅鍛造出刷新世界紀錄的“世界第一環”,還先後參與完成了C919大飛機新材料、“長徵”系列火箭、“神舟”系列飛船、“嫦娥”工程、鯤鵬運-20鋁合金鍛件材料等生產試制任務。而他也榮譽加身:全國技術能手、重慶市第三屆勞動模範、第十三屆全國職工職業道德建設先進個人、第十二屆“中華技能大獎”、2016年度十大“巴渝工匠”。

“我的崗位雖然平凡,但是幹的活責任重大,唯有不斷進取,精益求精,才能以技能報國。”這是劉永剛深植於心的工匠情懷。

師者

2020年,劉永剛已經57歲了。鍛壓工人屬於特殊工種,國家規定55歲就可以退休。

但57歲的劉永剛卻不能退,他也不肯“走”,因爲他還有心願沒有實現:“目前的設備還不能完全實智能化、信息化,有一些環節還是需要人力去完成。這份工作比較辛苦,我還得靜下心來培養新人。”

image

劉永剛早在1990年就開始帶徒,至今已經有20多個徒弟,其中有4人已成長爲6000噸水壓機、1萬噸水壓機和3萬噸水壓機主操作手。但他覺得這還不夠,他還想再多培養一些,讓企業有更多的人才儲備,讓國家有更多的技能大師。他說,“無論一個人的技術多麼高超,個人的能力終究是有限的,只有去教會更多的人,技術才能真正的傳承下去”。

2013年,由劉永剛名字命名的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在西南鋁鍛造廠成立。工作室整合、匯聚了鍛造廠生產技能、工藝技術方面的高技能技術人才,在技能培訓、帶徒傳技、質量提升、技術創新、項目研制等方面有着強大的優勢和潛能。對於劉永剛而言,他終於可以在這裏大展身手。

image

2015年以來,工作室共承擔國家級科研項目5、公司級科研項目4項。“目前工作室已培養出3名高級技師、5名技師,我心裏也有了底”。說到這些,劉永剛倍感欣慰。

“有時候深夜值班,操作遇到困難給他打電話,他也絲毫沒有怨言”、“是劉師傅把技術毫無保留地教給我”。徒弟們對這個師傅贊不絕口。

在工作上屢獲榮譽,生活中的劉永剛卻是一個“不合格”的父親。早年和妻子都忙於工作,對孩子疏於照顧,和他不太親近。“前幾年,父親得了直腸癌,在新橋醫院開刀,我也沒能好好地去陪伴他”。說起這些,劉永剛依然有深深的愧疚。但孫女的到來,給這個家庭增添溫馨,現在,劉永剛說起孫女總是掩飾不住幸福之情。

image

36年四季輪換,劉永剛從操作臺出發,一步一步踏實足跡,從普通員工到大國工匠、國家級技能大師,進而成長爲全國勞模,他用實幹踐行着理想初心,用成績詮釋了責任擔當。

今日鋁價微信推送
關注九商雲匯回復鋁價格
微信掃碼

相關推薦

微信公衆號
商務客服
展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