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重整計劃獲得沈陽市鐵西區人民法院裁定批準;
9月30日,按照出資人權益調整方式完成工商變更登記;
……
近一個多月來,我國制鋁裝備和冶金機械行業領軍企業之一的中國有色(沈陽)冶金機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沈冶機械”)成功引入了秦冶重工等聯合戰略投資者,依法完成了司法重整,公司名稱變更爲“沈冶重型裝備(沈陽)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沈冶重裝”),全面開啓混合所有制改革之路,實現了涅槃重生。
秦皇島秦冶重工聯合北京建龍集團投資,依法成爲“沈冶重裝”第一大股東和實際控制人。這對於歷經八十餘年發展進程、地處東北老工業基地的一家老牌國有企業來說,無疑是一次重大的歷史性變革。目前,“沈冶重裝”在董事長陳曉光的帶領下,正緊鑼密鼓地推進各項改革舉措,推動企業走上重生和發展的良性軌道。
通過重整和混合所有制改革,“沈冶重裝”由國有控股公司變爲由秦冶重工等聯合投資人共同設立的混合所有制有限責任公司。“沈冶重裝”將全面引入秦冶重工的市場化體制機制,實現設備、資金、市場和人力資源等四方面協同發展,植入卓越績效管理理念,以期重振昔日老國企輝煌。
“沈冶機械”生產的鋁電解多功能機組在用戶現場工作中
“沈冶機械”生產的鋁電解多功能機組在用戶現場工作中
依託秦冶重工、北京建龍等戰略投資者在鋼鐵冶金、資源、船運、機電等行業的影響力,同時借助中色股份的國內外市場資源,“沈冶重裝”將形成以國內市場爲主體、國外市場爲輔助的雙循環市場體系,在實現優勢協同的基礎上開拓新的市場機會和發展空間。
深耕冶金行業多年的陳曉光,已爲公司量身設計了發展藍圖,明確了公司的使命與願景,即“打造百年裝備強企,成爲國家信賴、國際知名的重型裝備制造商和系統集成服務商”。
秦冶重工與“沈冶機械”,都曾是爲國家冶金行業做出過重大貢獻的行業標杆和傑出代表。
金屬結構車間現場
冶礦設備車間球磨機裝配試車現場
秦冶重工原是一家市屬國有企業,是較早一批嘗試國有企業改制的傳統企業,經過二十餘年的改制、改造、升級,以及持續不斷的技術創新、開發產品、拓寬市場,已經發展成爲國內高爐爐頂、閥門及冶金配套設備的行業龍頭企業。
“沈冶機械”最早於1938年建廠,解放後改造成爲國家冶金系統的直屬企業,是爲國家各大有色金屬、鋼鐵和礦山企業配套設立的四大核心機修廠之一,中國第一臺鋁電解多功能機組、亞洲最大的回轉窯、大型國產化系列油膜軸承都出自這裏。目前,該公司已發展成爲世界三大制鋁設備制造商之一。近幾年受市場需求下降、新產品儲備不足、新廠區投資過大、歷史包袱沉重、管理粗放等因素影響,“沈冶機械”生產經營持續惡化,嚴重虧損,2016年5月被列爲國務院國資委待處置、待治理“特困企業”名單。“沈冶機械”經過連續三年的企業管理提升努力,仍無法扭轉虧損面持續擴大的局面,且存在拖欠職工工資、供應商貨款以及面臨諸多訴訟乃至強制執行的情況。2020年7月29日,沈陽市鐵西區人民法院裁定受理“沈冶機械”破產重整。
“沈冶機械”的重整求生和改革圖強之路,受到遼寧省和沈陽市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與支持,各有關方面依法依規協同推進司法重整進程,直至沈陽市鐵西區人民法院最終裁定批準重整計劃並終止重整程序。至此,“沈冶機械”進入了“沈冶重裝”的全新發展時期。
從今年8月31日秦冶重工依法成爲第一大股東後,“沈冶重裝”隨即啓動全面改革,採取了重構組織架構、理順管理制度、構建技術創新體系、恢復市場資源渠道、突出黨建引領和企業文化凝聚等一系列舉措,着力推動企業開啓新生之路。
“沈冶重裝”帶給員工的第一個觸動,就是新管理層的工作效率。僅用一周的時間,該公司就基本完成了解除勞動合同與全員競聘上崗的工作。9月份第一周開始,各組織架構從管理負責人到普通員工,已“人員到崗,職責到位”。其中,營銷系統早在8月份就已進入臨戰狀態,多方謀劃,率先啓動。如今,在企業新的發展理念指引下,每個員工已在悄然地轉變工作態度和思想觀念。
業內人士分析稱,秦冶重工對“沈冶機械”的重整與改革,是一次技術的強強聯合和產品鏈條的整合延伸,將有利於做強做大裝備制造業,有利於延伸裝備制造服務,有利於制造與服務相互促進協調發展。
在國家實施東北振興和深化國企改革的總目標指引下,處在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沈冶重裝”通過重整卸掉了沉重的歷史包袱,未來將通過混合所有制改革和轉型升級,讓一家傳統的技術型老工業企業再次煥發生機與活力。同時,作爲一家央企子公司,“沈冶重裝”的重整成功爲央企與民營企業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做出了示範,將進一步推動東北老工業基地加快國企改革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