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產能大省”江蘇大手筆去產能

經濟參考報 2017-12-08 13:30

  去產能,不少地方雖知其重要,卻一舍不得,二怕困難。江蘇省工業產值居全國首位,其產能在國內總體上不算落後,然而在去除相對落後、過剩,甚至尚有較好市場前景的產能時,卻表現出引人注目的主動性,所去除的產能在國內佔了很大比重,相當於某些中小國家全國的產能。他們是怎麼做的?是怎麼想的?今後又準備怎麼做?

  江蘇省工業總產值長期穩居全國首位,2016年已達16.17萬億元,有“第一產能大省”之稱。作爲與國際接軌的先行地區,江蘇省以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爲目標,以率先基本現代化爲己任,猛力去除落後產能、過剩產能,甚至是不夠先進的產能。種種做法,引起人們關注。

  多管齊下去產能遠超任務量

  作爲第一工業大省,江蘇省長期重視制造業企業的更新換代。在2011年全省範圍開始實施的“轉型升級工程”中,去除落後產能是其中的重要內容。

  2013年10月,國務院發布《關於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雖然其中並沒有對江蘇設定具體任務,但江蘇自加壓力,給自己確定5年內壓縮鋼鐵700萬噸、水泥1000萬噸、普通平板玻璃300萬重量箱、船舶1000萬載重噸的產能目標。

  這個本已很高的目標,在實行過程中又被大大突破。到今天,僅過去4年,江蘇已累計淘汰鋼鐵產能2061萬噸,超過世界第13位的墨西哥全國的鋼產量;淘汰船舶產能3000萬載重噸,約佔全國產能的40%;煤炭去產能1000多萬噸,去掉了全省產能的40%;平板玻璃去產能1112萬重量箱,約佔年產量的25%;淘汰水泥產能1873萬噸,超過目前全省水泥年產量10%。

  江蘇省經信委產業處副處長宋連政說:“我們2015年已經把技術標準上落後的鋼鐵產能基本淘汰完畢,但國家2016年又給江蘇下達了鋼鐵去產能任務,於是,我們又進一步壓縮在市場上還有銷路的1750萬噸,相當於伊朗或法國的全國產量。”

  江蘇各地對於去產能的積極態度表現出明顯的一致性。以徐州市爲例,該市承擔了全省煤炭去產能的全部任務,僅2016年,就將2422萬噸核定產能壓掉了1044萬噸。關掉的12對礦井是國家認定的清潔生產、安全生產的示範單位。今年,徐州還主動退出一些雖然不夠先進,但合法、有銷路的鋼鐵產能,僅拆除“寧峯鋼鐵”的一臺75噸電爐和“興達鋼鐵”的一臺45噸轉爐,按當前市場價格計算,就相當於損失16個億。盡管如此,他們也沒有停止去產能的步伐。

  “江蘇是第一工業大省,去產能也要帶頭。舍不得,會找各種理由推託,真正看到了去產能的戰略意義,就能下定決心,找出辦法。”江蘇省政府副祕書長王志忠說。王志忠指出,江蘇去產能,十分重視給出政策依據,調整產業政策,在產業目錄中剔除落後產能,再分解指標直達企業,進行嚴格考核。此外,還注重幫助企業尋找出路,提供“託底”補助,對轉型企業給予便利,激發企業自身去產能積極性。

  船舶行業是揚州市支柱產業之一,大量管理亂、水平低、污染環境的小船廠分布在7條河流、8座島嶼周圍。在小船廠密布的槐泗鎮,所有船廠一年的稅收貢獻只有8萬元,而爲了修繕被船廠車輛壓壞的道路就要2000萬元。2013年,揚州市人大通過《“七河八島”區域生態保護決議》,使船舶去產能找到了合法依據。到2016年底,已去除落後產能300萬載重噸。槐泗鎮騰出空地550畝,其中460多畝復墾爲良田,還準備建一座古運河船舶博物館。

  去除落後產能不等於不要產能。位於宿遷市的江蘇蘇華達新材料有限公司就抓住“一帶一路”的機會,走出了一條“產能轉移、產品轉型”的路徑,將一條500T/D的浮法玻璃生產線轉移到尼日利亞,不僅化解了321.2萬重量箱產能,也幫助尼日利亞填補了該產能的空白。同時,企業利用產能轉移獲得的紅利,新建一條電子玻璃生產線,最薄可生產0.15mm的超薄浮法電子玻璃,一舉打破國際壟斷。

  有些產能並不落後,但在江蘇生產沒有優勢,也在江蘇去產能之列。地處徐州沛縣的江蘇大屯鋁業公司,是2014年建設投產從事電解鋁的一家中央企業,產能10萬噸,設備價值近12億元。因爲耗電量太大,在沛縣既無電價優勢,也無原料優勢,於是,江蘇省、徐州市和沛縣三級政府出面,幫助他們將一部分產能轉移到生產條件較好的內蒙古蒙泰集團,另外部分轉移到馬來西亞和越南。

  志在國際領先舍得壇壇罐罐

  如果沒有巨大的好處,誰也不會舍得拋棄多年辛苦積累起來的生產能力。江蘇省近年以異乎尋常的力度去產能,正是因爲看到同樣的土地上從事不同產業,收益大不相同。甩掉落後、過剩、不夠先進產能的包袱,已經讓他們看到產業升級、城市更新的顯著成效。

  “富者思來年,窮者顧眼前。越是發達的地區,越要重視去除落後產能。舍得壇壇罐罐,才能向國際一流的制造業基地輕裝前進。”蘇州市經信委副主任李忠說。由於長期積累,蘇州工業產品在國內市場的優勢比較明顯。即使維持現有產能,日子也不會過不下去,但蘇州早已習慣把目光瞄準國際先進水平,以此確定自己的產業走向。

  “4.35萬畝!這是蘇州近幾年去產能騰出的土地。”李忠有些激動地說,“在寸土寸金的蘇州,這意味着難以想象的發展空間。”

  2010年以來,蘇州市絕大部分去產能工作都是主動實施的“提標淘汰”。到2015年底,共淘汰造紙13.5萬噸,小火電32.5萬千瓦,水泥466萬噸,鉛酸蓄電池94萬千伏安時,印染6.7萬米及抹布120萬匹。近3年,全市實際完成關停及實施低效產能淘汰工業企業3347家。未來3年,僅化工企業就還將壓減352家,壓減比例達到30.3%。

  騰出的空間幹什麼?據江蘇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周乃翔介紹,到2020年,蘇州市R&D佔GDP比重將達到3%,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5%,生物醫藥產業產值突破2000億元,成爲中國最大,全球重要的生物醫藥產業化基地;以微納制造爲代表的納米產業產值將突破1000億元,成爲全球八大納米產業集聚區之一;人工智能產業產值突破500億元;自主安全可控的半導體產業產值突破1000億元;以光纖爲代表的新材料產業產值超過5000億元,成爲全球最大的光纖產業基地;光伏產業產值突破1000億元;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產值超過1萬億元;智能制造產業產值超過2500億元……蘇州向着“創新引領的世界高端產業名城”目標,繼續前行。

  對於在去產能過程中遇到較大困難的企業,江蘇各地絕不拋棄,千方百計幫助其另謀出路。有的是利用獨特資源,華麗轉身。如位於南京市六合區的南鋼冶山礦業,因鐵礦石資源枯竭、市場價格斷崖式下降的雙重擠壓,僅2014、2015兩年就虧損1億元,只得停產。六合區政府和冶山鎮政府抓住南京江北新區獲批的機遇,將企業數十年挖出的長1000多米、寬200多米、深100多米的巨大礦坑與山體風貌相結合,包裝成爲江蘇最大的人工大峽谷,同周邊已經打響品牌的金牛湖風景區一體開發,形成山水相融的獨特旅遊資源。工業的“負資產”變成了後工業時代的優質資產。

  有的是對停產企業注入資本,更換管理層,進行重組。2013年,常州盛洲銅業因銅產業產能過剩、經營不善等問題,被迫停產。常州市武進區政府及時介入,引進3家實力雄厚的公司聯合重新組爲一家新公司——南海銅業,新公司重新定位企業優勢及市場需求,淘汰了低端產品電解銅3萬多噸產能,增加高端產品精密銅管、銅絲,原公司600多名職工幾乎全部留下,實現了“停產不關門,重組不走人”。

  對於“淨身退出”的企業,江蘇則採取社會政策全面保障,穩妥安置好企業職工。如江蘇沙鋼集團錫興特鋼有限公司,在去產能的過程中面臨如何安置5000多名員工的關鍵問題。對此,無錫市依照“就高”和“託底”兩個原則,對於工資標準高於企業平均工資的職工按其實際工資水平進行補償,低於平均工資的,則按平均工資補償。通過“集團內化、行業轉化、區域消化”等途徑,給予職工自主選擇再就業的機會,有效解決了六成以上人員的再就業問題。

  有序換血探索常態化機制

  江蘇各地在實踐中發現,“去產能”絕不是幾年、十幾年就能完成的任務,而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必須探索建立一種“可持續去產能”的長效機制,減少資源浪費和社會動蕩,讓產業更新更有計劃,更加高效。

  徐礦集團是江蘇省政府直屬的國有特大型能源企業,已有135年煤炭開採歷史。集團黨委副書記蘇意隆說:“長期以來,我們不斷擴大產能,也注意安全生產、清潔生產,但沒有看到‘去產能’的重要性。遇到市場不景氣,產能嚴重過剩,各種矛盾就爆發了。”2015年,集團煤炭業務虧損超過12億元,5萬在職職工連每年一次的體檢都取消了。

  回頭一看,徐礦的很多礦井深度已達一千多米,不僅採掘成本與售價倒掛,還容易引發自然災害和安全事故。2016年,徐礦不得不“壯士斷腕”——關閉礦井16對,共計退出省內外產能1295萬噸,累計分流安置職工2.6萬人。爲防止突發事件,2016年全國兩會期間,當時分管去產能的副省長不得不請假回徐州坐鎮指揮下崗職工安置工作。

  由於江蘇省、徐州市高度重視,拿出18億資金支持,又上下動員開展了一系列深入細致的工作,徐礦基本平穩有序地完成了兩萬多職工的分流安置。蘇意隆說,回想起來,不論是全面清理外部用工,辦理職工內退,解除勞動合同,還是內部轉崗分流,動員部分職工提前離崗休息,或安置長病長傷人員,均十分艱難。

  “如果早能‘有序換血’去產能,就不至於猛烈地減員、減薪、減福利。我們不能再走先盲目擴張,再猛去產能這樣的老路了。”徐州礦務集團主持工作的副董事長馮興振說。

  記者在江蘇基層調研時了解到,一方面,去產能已讓許多地區深感壓力;另一方面,以國際一流的現代制造業基地爲標準,這個工業大省亟待去除的落後、過剩產能之大,令人意外。

  “許多人以爲蘇南地區工業已經很發達,土地上布滿先進企業,以至於已經‘無地可用’,其實不然。對照國際先進水平,我們可以壓縮的產能還非常多。也可以說是土地集約利用的空間還非常大。”常熟市委副書記韓衛兵說。

  常熟市國土局副局長張林元說:“表面上,常熟建設用地超過29%,已突破不超過28%的國際慣例,似乎真的是‘無地可用了’。然而,三十多年前從‘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鄉鎮企業發展起來的蘇南村鎮工業,佔地過多,水平過低。只有大規模去產能,才能挖掘出巨大的潛力。”

  2015年,常熟市對本市村級工業用地情況進行了一次全面調查,發現布局分散、規模小、碎片化、資源浪費的情況相當嚴重。全市村域內工業建設用地總量達到了5.24萬畝,1800多個零星地塊上分布着各類工業企業和個體私營企業6934家。許多企業與居民區互相包圍。很多中小企業是家族企業,彼此間相對孤立。缺乏龍頭企業與其他企業分工協作,集羣優勢薄弱,缺乏核心競爭力和自主知識產權,大多數企業處於貼牌加工,模仿加工的階段,產品技術含量不高,附加值低,同質化現象突出。主要依靠低成本、低價格獲得市場生存空間,不僅帶來企業相互間的過度競爭,也制約着行業的整體轉型升級。

  爲此,常熟成立了以市委書記、市長爲組長的村級工業用地整合優化工作領導小組。制訂了專門的規劃,到2030年之前,通過村級工業用地整合優化,提升土地節約集約水平。優化土地空間布局,提升產業能級,提高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水平。

  記者了解到,常熟市村級工業企業這種現狀,在蘇南各地比較普遍。各地也都在採取類似的措施,在土地存量上挖掘潛力。等待着他們的,至少將是數十年持續不斷去產能的艱巨任務。

  爲了實現去產能常態化,形成平穩有序的產業更新升級機制,蘇州市開展了一項“工業企業資源集約利用綜合評價”工作。2013年6月開始試點,2017年1月全市全面推開。

  一是建立工業企業資源集約利用信息系統,動態掌握全市工業企業資源集約利用狀況。目前,信息系統共歸集工業企業11.5萬家,採集全市各個板塊的工商、稅務、國土、環保等13個部門的相關數據740多萬條,做到規上規下企業全覆蓋。各地各部門依託信息系統每月採集的企業銷售、稅收、用電等數據,進行區域、行業等多維度分析,疊加安全、排污、能耗等約束性要求,研發、品牌、質量、專利、誠信等激勵性要求,提高了運行監測的準確性。

  二是建立以“畝產論英雄”與“創新論英雄”相結合、以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爲導向的企業資源集約利用綜合評價機制。制定企業綜合評價工作意見,出臺企業綜合評價辦法,明確企業綜合評價體系設6項指標並賦予不同的權重。企業綜合評價工作以信息系統爲支撐,以各市(區)爲主體組織實施,每年開展一次。對不同類別企業實行差別化的資源要素價格政策和差別化的管理服務,優先發展A類企業(評價得分排在前20%),支持發展B類企業(評價得分排在20%—60%之間),提升發展C類企業(評價得分排在60%—95%之間),限制發展D類企業(評價得分排在後5%)。

  三是以評價分類結果爲依據加強分類指導和精準服務。建立正向激勵反向倒逼機制,集中資源要素發展優勢產業,依法依規淘汰低效低端產業。運用大數據開展環境整治、節能減排、淘汰落後產能、低效用地再開發等重點工作。全面對接《蘇州制造2025》行動計劃,爲智能制造、品牌戰略、“一帶一路”走出去、市場開拓等提供基礎數據和動態信息。

  “類似蘇州這種機制,全省也要搞。今後,去能工作要常態化,不斷調整產業目錄,不斷更新;要站在全球前列,不斷適應市場需求,走向智能制造。力爭去產能的周期越來越短,頻率越來越快,效率越來越高,效益越來越好。”江蘇省政府副祕書長王志忠說。

今日鋁價微信推送
關注九商雲匯回復鋁價格
微信掃碼

相關推薦

微信公衆號
商務客服
展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