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鋁青海分公司陰極復產兩周年記

中鋁青海分公司 2018-12-29 08:48

  凡是過去,皆爲序章。

  2016年12月18日,在經歷艱苦卓絕的奮戰後,數次停產的陰極生產線滿血復活。歡樂的慶典已然過去,放下“涅槃”的光環,公司領導層和陰極事業部幹部員工都清楚——復產是“重生”,只代表“活過來”,如何“活下去”並且“活得好”才是王道,真正的爬坡過坎才拉開序章。

  兩年了,陰極復產達到預期目標了嗎?在陰極復產兩周年之際,走近它,探訪它前行的腳步。

  質量——“活下去”的根本

  行棋觀大勢,落子謀全局。在中鋁集團黨組作出“青海分公司陰極復產”的決策後,分公司主要領導代表公司全體幹部員工表態,陰極生產線盤活復產是中鋁集團黨組的戰略決策,要舉全公司之力按期實現復產。他還強調,復產不僅僅是生產線的重新啓動,更重要的是保證陰極生產線具有持續造血和再生能力,用高質量的產品贏得市場的認可,以低成本的優勢成爲企業新的盈利點。

  陰極人也明白市場競爭殘酷,有秋風掃落葉式的死亡,也有春風吹又生式的新生。能不能新生,能不能走向更廣闊的天地,取決於內生力量,只有用過硬的產品質量把自己打造成同行業的翹首,才能“活下去”、創效益。陰極的數次關停,都敗在了質量上,這一回,他們憋着一股氣:不能再丟臉!

  可是要怎樣才能提高產品質量呢?

  工藝講“細節”,職工講“服從”。陰極事業部主任工程師商文博進一步解釋,這兩點就是強化細節過程管控,固化陰極生產工藝。爲確保產品質量,他們持續做好各種物料粒度、粉子純度的穩定性,確保混捏油量的穩定,提升糊料塑性,量化對流程粘料、涼料的清理工作,冬季做好流程保溫、生塊苫蓋等細節。

  這些都不那麼高深,甚至很不起眼,但大量的細小改進、點滴竅門積累起來,就成爲一套競爭對手更難復制和超越的大技術。

  “我們要求職工在操作上絕對服從,不允許擅自對工藝參數做任何改變,哪怕是一丁點也不行!”在陰極生產線上,溫度的控制,原料的配比都是手動操作,高一度、少一分都會顯現在產品質量的波動上。陰極事業部管理人員就是通過無數次的嘗試和數據分析,將每個參數定義成一個個絕對的數字,要求職工絕對服從。

  12月1日早上8:00,成型工序生產區域,循着“哐當哐當”的聲音,來到混捏鍋的“地盤”,一個全副武裝的職工用鐵鉤刮混捏鍋內的殘料,另一個職工手握大鐵鍬鏟起殘料送出鍋外,每鏟一次他都用右手肘抵住膝蓋借力。雖然已是嚴冬,但在有餘熱的混捏鍋裏清料,不消一刻鍾,他倆的額頭就沁出細密的汗珠。

  “不光是我們這裏,均溫箱和糊料鬥那裏都要先清理昨天的冷料,才能開始今天的生產呢。”鏟料的職工說着話,又鏟起一鍬的料。“我們是頭道工序,做不好的話,後面的人再使勁都沒用。”

  經過全體職工不懈的努力,陰極塊合格率達91%,理化指標合格率爲98%,11月28日,從中鋁股份傳來好消息,《陰極炭塊理化指標合格率》項目榮獲2018年度優秀質量攻關標志性項目二等獎。在整個質量控制的過程中,並沒有什麼了不起的高科技,有的只是在技術員無數點滴的改進,操作工無問東西的服從。這種技術甚至都不能用一本說明書來教你,很多技術細節是存在於各層次員工的腦子裏。

  產量——“活得好”的基礎

  產能低、能耗大,是曾經橫亙在陰極生產線面前的兩條溝壑,它們在那裏,陰極生產線就不能成爲公司新的效益增長點,講嚴重點,它更有可能成爲新的“出血點”。

  陰極事業部原一期焙燒爐裝爐量小,焙燒周期長,能耗大,噸產品投資大,焙燒火道牆及橫牆破損、變形嚴重,已嚴重影響焙燒效果,採用大修方案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這種焙燒爐固有的缺陷。復產後不到20天,公司即全面啓動陰極一期焙燒爐改造項目, 經過近半年晝夜鏖戰,陰極一期焙燒爐改造全部完成。

  端午節前後,淫雨霏霏。陰極事業部生產區卻熱火朝天,全體員工連續奮戰7個晝夜,倒運生塊1000噸,填充料500餘噸,完成點火爐室的裝爐工作,2017年 5月31日和6月5日,兩個系統分別順利點火成功。改造後,焙燒爐產量提高了2倍,天然氣焙燒塊單耗降低130立方米/噸,7月29日,1號敞開式焙燒爐開始出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復產之初百廢待興,設備維修人員日夜兼程對鬥提機、破碎機、成型機進行自主大修。那段時間,主任工程師周鑫帶着職工成天趴在設備上,“每個人都黑得好像是剛從炭塊上切下來的一部分”,有人這樣自嘲。“設備是生產的重要保障,設備故障率比2017年降低了18%,不容易啊。”周鑫感慨。

  陰極生產線最大的特點就是以銷定產,如何在訂單集中、炭塊尺寸不一的情況下,靈活組織生產、完成保供任務就是對陰極生產能力最直接的考驗。今年4至5月,陰極事業部要給5家客戶單位集中供應產品,規格有三種,訂單量達到全年生產任務的24%。

  該事業部成型工序依據客戶要求的尺寸隨時“換模”,並組織交替生產,之前,換一次模具要3天左右的時間,而現在只需要1天就可以完成,機加工月產量高達1400噸,而在陰極生產線的歷史中,月產量從未突破過1000噸。經過近2個月的奮戰,高質量在交貨期完成了所有訂單。

  “大尺寸產品不好生產”一直是陰極市場的共識,但隨着電解槽技術的更新迭代,大尺寸炭塊勢必成爲陰極市場的主導產品,因此,陰極事業部組成技術組攻關500KA、600KA大型電解槽使用陰極炭塊生產工藝的研發,目前,生產大尺寸炭塊陽極成爲陰極事業部的突出優勢。

  陰極事業部明白,如果只有獨家優勢,無論環境變化,還是對手迅速強大,這個優勢很快就會喪失,但具備兩種甚至更多優勢的時候,在求存的過程中,就有了騰挪的空間,大大增強“活得好”的概率。因此他們進一步完善側角塊加工尺寸等陰極配套產品的生產。在常溫糊技術全面封鎖的情況,陰極事業部通過技術骨幹人員反復摸索和試制,完成了常溫糊的產品研發生產並達到行業標準和現場砸固要求。目前,共生產常溫周圍糊398.95噸,常溫鋼棒糊47.73噸;廢焦油再利用技術的成功研究和實施,在處理危廢的同時還降低生產成本……。他們把自己當作一個在未來面前沒有任何優勢的個體來奮鬥和積累,終生學習之外是終生創業。

  市場——“走得遠”的保證

  大盤謀局,首在度勢。陰極復產後,公司領導就強調陰極產品銷售要“兩條腿走路”——既要做好中鋁集團內部市場,也要不斷開拓外部市場。

  號角吹響,擊鼓催徵。就在陰極事業部全力全情投入提質保供戰的同時,營銷採購部銷售人員馬不停蹄、縱橫3000餘公裏,走訪近20餘家企業和客戶,爲陰極產品的銷售開疆拓土。

  “許多企業都有固定的陰極產品供應廠家,多年的合作關系相對穩定,況且誰願意用一個剛剛起步的產品呢,質量是否過硬是他們顧慮的核心。”營銷採購部業務員馬明華說。

  機會不會眷顧沒有準備的人。爲打開市場,營銷人員對市場進行全面的調查,並詳細了解客戶的市場心理預期,在綜合考慮倉儲、運輸、產品指標等多項因素的前提下,採取有針對性的銷售策略,挨家挨戶地上門推銷,給客戶講公司陰極產品質量,消除客戶對產品質量的疑慮。

  在不懈的努力下,有部分客戶答應“試着做兩臺”。2017年2月15日,首批陰極產品出廠發往內蒙和山東,陰極炭塊銷售踏上“破冰”之旅。2月底,承接中鋁國際貴陽院華仁項目57臺電解槽陰極訂單2500餘噸,按期保質保量地完成了供貨,打開了西南銷售市場。因爲陰極產品質量過硬,隨後,在該公司電解槽大修時,一次就與公司籤下48臺電解槽所用的2100餘噸炭塊和430餘噸側角塊的訂單。事後,該企業發回陰極產品使用反饋信息,對過硬的質量給予了高度肯定和認可。青海分公司陰極產品“一戰成名”,由此在市場確立了高質量的品牌形象。

  銷售是開路,售後是架橋。在產品發往客戶單位後,營銷人員即刻前往客戶單位,從卸車、取樣到客戶的砸槽和使用炭塊都在現場跟進,全程做好售後,與客戶同甘共苦,一同奮戰在客戶的生產一線,反復比對化驗結果,積極參與客戶對產品的論證。

  客戶大都在偏遠山區,對營銷人員而言,連續駐外也已成爲工作的常態,銷售主管王立仁最長一次駐外近50天,業務員黃忠明駐外達35天,他們顧不上自己的小家,“在路上”就如家常便飯。但他們的努力得到了客戶的信任,陰極產品銷售的路子越來越寬。從復產至今,累計銷售陰極炭塊1.6萬噸,側角塊0.1萬噸。

  今年9月,營銷採購部已經成功和周邊一企業達成合作協議,外部市場拓展取得初步成果,以外部訂單補齊陰極生產不連續的短板。營銷採購部對於如何拓寬陰極市場的思考和行動從未停止。

  員工——行得穩的中堅

  “抱成一團,藐視嚴酷惡劣的環境,在危機中成長和發展。” 1995年出生的吳孝文,2017年3月應聘成爲陰極事業部成型工序的一名機加工,是陰極復產後到來的首批年輕人中的一個。在入職培訓中,授課老師向他們講述陰極復產的故事聽得心潮澎湃,讓他從入職一開始就烙上陰極復產精神的基因。在工作中,對陰極復產精神他和年輕的工友們有了自己的理解。

  陰極事業部機加工序有22名職工,其中有14名“90後”;機加四班總共8名職工,“90後”職工就有6人。在這裏,年輕的“80後”和“90後”已然成爲主力軍。去年6月份,陰極質量出現波動,炭塊的外觀不同程度存在“麻面”,職工張文平和蒲文君帶着工友們一起分析原因,自創“磨面操作法”不光有效提高了外觀合格率,還解決了重復再加工導致加工時間長,能耗高的問題。

  今年5月的一天,機加工序西門子440變頻器出現故障,導致炭塊的輸送和銑面都無法進行。這可急壞了電工班1991年出生的馬劍奇,反復檢查依然找不到故障原因時,他向一位之前打工時認識的電工老師傅求助。

  “看把你急的,好像你自家的東西壞了一樣。”老師傅得知原委這樣調侃他。隨後趕來和他一起忙到夜裏11點,終於恢復了變頻器,而他只是請老師傅吃了一碗面。

  “雖然他們‘皮得很’,但有高難度的作業他們都搶着上,從不退縮。”機加工序安全員蒲文君雖然是位“80後”,但在年輕職工面前他儼然一位大哥,談起新職工來滿是贊許。

  越是擔子如山,越要愛護挑擔子的人。新生的陰極生產線堅持“以員工爲中心”的發展思想,採用全新的用工形式,激發職工的積極性,上下同欲推進效率和質量變革。因爲在2017年保供工作中突出的表現和特色“磨面操作法”的創立,張文平成爲陰極事業部外包人員轉正的第一人。在天車、機加崗位上有突出表現的女工相芙蓉和程永榮、李春貴等3人也相繼轉正。

  一切正在發生的,已經帶來也必然帶來更加深遠的影響。陰極事業部青年職工在陰極復產的感召下,有組織、有紀律、有章法、有配合,大家同心畢力,從容作戰,不搶功,也不貪利,個個恪盡職守,驍勇善戰。

  文化——擊不跨的精神

  “陰極能有今天,單憑我們的一己之力絕不可能。”陰極事業部經理董文感慨道。舉全公司之力復產的那100多個日日夜夜仿佛就在昨天。他坦言,復產成功後,他曾擔心各單位會“大路朝天,各走一邊”,但是,隨即他就發現這種擔心完全多餘。

  “各單位要繼續弘揚陰極復產精神,樹立‘一盤棋’的思想,全力支持陰極。”面對復產後依然千頭萬緒的工作,在每一個專題會上總經理都作要求。對陰極生產線,公司領導傾注了大量的心血,陰極的一舉一動、一呼一吸都牽動着他們的神經。復產兩年召開4次專題會議,組織相關部室對陰極的產量、質量、成本、利潤進行分析,現場協調解決問題,只要事關陰極,向來都是“特事特辦、馬上就辦”。

  “陰極優先”成爲公司各單位和職能部室約定俗成的習慣,從復產戰役一直延續到今天。

  復產後的生產線設備老化嚴重,重要備件的儲備幾乎爲零。工服公司在任何時間接到陰極加工件的任務,都當做特急任務對待,啓用所有的車牀、銑牀、刨牀連續作業,一口氣加工完畢交付使用;動力廠在自身人員緊張的情況下,調配兩名技術最好的電工補充檢修力量;炭素廠無論是備品備件還是能工巧匠,只要陰極需要,就一定“忍痛割愛”。

  復產初期,爲摸索性價比最高的配方,陰極事業部做了幾十次實驗,光是一二百個樣品堆在化驗室裏就像小山包一樣,加上常項化驗,質量物資管控中心化驗取樣分析的數量驚人。但他們從不抱怨,夜以繼日做化驗和分析,爲正確生產方案的確定提供數據支持。

  人力資源綜合部在加大職工培訓力度的同時,招聘人才優先考慮陰極生產線人才需求;企業管理部對工藝設備的改造及時立項,並及時準確地向總部報告陰極生產中物料消耗和各指標的完成情況;安全環保中心梳理完善各項安全管理制度,並指導環保設施的運用;財務部舉辦4期財務培訓,指導班組長如何“算着幹、幹着算”;裝備能源部幫助備品備件的申報,設備一旦出現問題立即協調解決;黨羣工作部幫助建立健全各級黨組織,並就如何圍繞中心抓黨建予以指導;公司工會及時爲陰極班組配齊生活設施。

  如今,“敢於擔當、團結互助、不怕吃苦、說到做到”的陰極復產精神已成青鋁文化的引領,在公司一個個重大項目、一次次重要任務推進中得到弘揚和延續。大家明白,“團結互助”是陰極復產精神的核心,也是無往不勝的法寶。

  “青海鋁業的陰極炭素也是差點放棄,但經過勵精圖治,還是實現了設備復活和復產,創造了效益。”中鋁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葛紅林給予青海分公司陰極生產線高度肯定。

  伴隨着改革開放的春潮,青海鋁已經走過33年,從創業到不斷再創業,青鋁人一次又一次交出亮麗的成績單,復產兩年的陰極生產線,讓夢想和現實在這裏轉承,奮鬥和拼搏在這裏接續。新階段挑戰雖艱、希望尤盛。

  陰極生產線,當下有爲、未來可期。


今日鋁價微信推送
關注九商雲匯回復鋁價格
微信掃碼

相關推薦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code/application/modules/News/views/mobile/collection/detail.html on line 36
微信公衆號
商務客服
展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