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經濟日報 2017-11-14 11:31

  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率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爲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這是我們黨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經濟發展和經濟工作主線的新定位、新要求,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以新發展理念爲指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堅定決心和歷史擔當。我們要深刻領會其精神實質,準確把握新的歷史條件下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向和基本要求,切實增強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自覺性和使命感。

  一、深刻認識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黨的十九大報告,把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擺在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這一重要部署的第一位。這是黨中央在我國發展的重要時刻作出的重大戰略性選擇,符合國際發展大勢和我國發展階段性要求。

  (一)世界科技和產業深刻變革,供給體系調整加快。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主要發達國家在實施需求管理政策的同時,高度重視供給體系調整。當前,世界範圍內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廣泛滲透,重大顛覆性創新不時出現,特別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催生智能制造、分享經濟等各種新科技、新業態不斷涌現。爲適應技術和產業變革,發達國家紛紛出臺應對舉措,美國再工業化戰略、德國工業4.0戰略等應運而生,新技術革命正在有力推動全球供給體系調整。我們必須把握住這個歷史性機遇,將其轉變爲我國經濟發展的巨大驅動力;否則,就可能不進則退。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我們要緊緊抓住經濟調整的窗口期,扎扎實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如果我們在這個問題上不着力、不緊抓,一旦其他大國結構調過來了,我們就會在下一輪國際競爭中陷於被動。”

  (二)我國經濟結構正在發生重大變化,供給體系質量亟待提升。經過改革開放近40年的發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顯著提高,經濟增速在世界主要國家中一直名列前茅,對世界經濟增長作出了突出貢獻。我國供給體系產能十分強大,220多種主要工農業產品生產能力穩居世界第一位。但必須看到,我國生產能力大多數只能滿足中低端、低質量、低價格的需求,生產能力中有大量過剩產能;供給結構不適應需求新變化,有效供給又嚴重不足。關鍵核心技術長期受制於人,一些重要原材料、關鍵零部件、高端裝備、優質農產品依賴進口,旅遊、體育、健康、養老、家政等領域供給也不能滿足居民需要。這些是我國經濟面臨的最爲突出的結構失衡矛盾。解決這樣的發展矛盾,只有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體系質量,適應新需求變化,才能在更高水平上實現供求關系新的動態均衡。

  (三)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階段性顯著成效,但繼續深化任重道遠。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不少國家也看到了結構性改革的必要性,有的也提出了一些政策措施,但總體進展遲緩、收效不多。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近年來我們發揮制度優勢,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邁出了堅定步伐,也取得了明顯成效,部分行業市場供求關系改善。去年全年退出鋼鐵產能超過6500萬噸、煤炭產能超過2.9億噸,今年至6月末鋼鐵、煤炭又分別去產能5636萬噸和1.11億噸,在國際上贏得了廣泛認同。但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完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艱巨的任務還在後面。特別是去產能市場化、法治化手段有待完善,去庫存的政策應更加精準,去槓杆尚要下大氣力,降成本很多體制機制性障礙尚未消除,補短板需要進一步聚焦,思想認識上也需要進一步提升。

  二、牢牢把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一)全面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是提高供給體系質量的中心任務。黨的十九大報告要求,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爲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落實這一要求,就要樹立質量第一的強烈意識,在農產品、工業制成品、裝備制造、工程建設、服務業等領域提高標準,加強全面質量管理,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和管理,提升競爭質量,提高勞動生產率,引導企業突出主業,發揚工匠精神,加強品牌建設,培育更多“百年老店”,增強核心競爭力。

  (二)加快增長動力轉換,全面提升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水平。這是提高供給體系質量的主戰場。要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要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瞄準國際標準提高水平。加大投入支持傳統產業技術改造,集中力量突破一批關鍵共性技術和基礎零部件、工藝和材料。要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培育若幹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羣。主要是瞄準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高檔數控機牀和機器人、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形成世界級的先進制造業集羣。

  (三)強化基礎體系支撐,加強水利、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管道、電網、信息、物流等基礎設施網絡建設。基礎設施網絡具有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屬性,是供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高供給體系質量的基礎條件。重點是要加快提高基礎設施現代化水平,着力形成基礎設施平衡發展格局,全面提升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進一步發揮基礎設施對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用,更好地滿足經濟發展和人民羣衆的需要。

  (四)發揮人力資本作用,更加注重調動和保護人的積極性。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兩類人最爲關鍵:一類是富於創新和敢闖敢爲的企業家,另一類是工匠和勞模。黨的十九大報告,一方面強調,要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另一方面也強調,要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這兩方面是提高供給體系中人力資本的重要保障。

  三、全面落實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舉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地區各部門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重點推進‘三去一降一補’,不能因爲包袱重而等待、困難多而不作爲、有風險而躲避、有陣痛而不前,要樹立必勝信念,堅定不移把這項工作向前推進。”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要求,堅持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杆、降成本、補短板,優化存量資源配置,擴大優質增量供給,實現供需動態平衡。

  (一)持續擴大去產能。去產能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任務,也是優化存量資源配置的根本途徑。要繼續推動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適時將去產能範圍擴大到更多產能過剩行業。要更加嚴格執行環保、能耗、技術、質量和安全等法規和標準,更多運用市場機制實現優勝劣汰。要緊緊抓住處置僵屍企業這個“牛鼻子”,把去產能與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推進企業兼並重組和升級改造結合起來,妥善處置企業債務,做好人員安置工作。要盡快修訂完善有關資產處置、債務清償、破產清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規,爲處置僵屍企業提供法制保障。要加大中央財政對去產能中下崗職工生活保障等方面的支持,發揮好地方政府作用,保持社會大局穩定。

  (二)因城施策去庫存。去庫存是改善房地產市場供求關系的重要舉措。要堅持分類調控,因城因地施策,重點解決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庫存過多問題。要圍繞促進1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目標,加快落實戶籍制度改革,把去庫存和促進人口城鎮化結合起來。加強特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互聯互通,加快大中小城市網絡化進程,提高中小城市教育、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增強中小城市對人口的吸引力。各地要根據當地實際,從改善市場供求關系出發,因地制宜採取各有側重的去庫存政策措施。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大力發展住房租賃市場,鼓勵長租公寓等租賃業務發展,加快建立健全房地產基礎性制度和長效機制。

  (三)積極穩妥去槓杆。推動經濟去槓杆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之一,也是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的重要內容。要堅決管住貨幣信貸總閘門,防止宏觀槓杆率繼續快速上升。要把國有企業降槓杆作爲重中之重,落實好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加大股權融資力度。要把企業去槓杆同推動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結合起來,盤活存量資產,優化增量資產。要發揮資本市場和各類金融機構作用,促進企業兼並重組。建立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約束機制,加強企業自身債務槓杆約束。同時,要規範地方政府舉債行爲,嚴控地方政府債務增量,穩妥處置現有隱性債務。

  (四)綜合施策降成本。降低企業成本是增強企業競爭力、擴大優質增量供給的重要舉措。要強化放水養魚意識,在減稅、降費、降低要素成本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降低各類交易成本特別是制度性交易成本,減少審批環節,降低各類中介評估費用,加大對壟斷行業、壟斷環節違法違規收費的監管力度。要深化能源、交通、就業等體制改革,降低企業用電和物流成本,提高勞動力市場靈活性。

  (五)扎實有效補短板。補短板是擴大有效供給的重要手段。要從嚴重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從人民羣衆迫切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着手,既補硬短板也補軟短板,既補發展短板也補制度短板。要通過改革,使市場價格機制真正引導資源配置,營造有國際競爭力的營商環境,增強微觀主體內生動力。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醫療、養老、教育等社會領域,解決好人民羣衆反映強烈的教育、衛生、食品質量安全、生態環境等問題。要加大提升人力資本、突破共性技術、改善基礎設施薄弱環節等補短板力度,提高供給質量,增強發展後勁。要做好精準脫貧工作,在補短板中促進實現共同發展、公平發展。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牽涉領域廣、影響範圍大。黨的十九大報告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對創新驅動、鄉村振興、區域協調發展、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等作出了相應部署。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就是要使經濟發展從要素投入推動轉向更多依靠科技創新推動;鄉村振興是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區域協調發展就是要使供給要素更好地在空間上合理布局;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提高供給要素配置效率;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就是要使我們的供給體系更好地參與全球經濟合作和競爭,在世界範圍內配置資源。全面落實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任務,關鍵是要深化改革,創新和完善有序競爭的市場環境,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提高整個供給體系質量,使我國社會生產力躍升到更高水平。(陳和)

今日鋁價微信推送
關注九商雲匯回復鋁價格
微信掃碼

相關推薦

微信公衆號
商務客服
展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