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周二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非市場力量和政府支持導致的全球鋁市場產能過剩,似乎對全球競爭的影響以及旨在約束政府支持的貿易規則的設計產生了真正的擔憂。
在過去15年裏,鋁行業發生了重大變化,尤其是中國在價值鏈的大部分領域已大幅躍升爲領先生產國。經合組織周二發布報告的目的是衡量國際鋁價值鏈的扭曲程度。報告指出:“結果顯示,非市場力量,尤其是政府的支持,似乎可以解釋近期鋁冶煉產能增加的部分原因。”研究人員指出,鋁行業空前的產量加劇了人們對該行業產能過剩的擔憂。產能過剩正在壓低全球鋁價,並威脅到全球生產商的生存能力。政府的支持在整個鋁供應鏈中很普遍。
然而,調查發現,中國和海灣合作委員會(Gulf Cooperation Council)的成員國受到的影響尤其嚴重,這些國家包括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聯酋、卡塔爾、巴林和阿曼。該報告考察了在鋁價值鏈上運營的17家最大企業,它們佔全球冶煉產能的一半以上。研究人員發現,2013年至2017年,這些公司共獲得了700億美元的政府支持。雖然17家企業都得到了一定形式的支持,但這種支持非常集中,前5家企業獲得了85%的支持,其中大部分是針對價值鏈的冶煉階段。經合發組織還發現,在所得到的支助的性質和規模方面有一個關鍵的差別。
例如中國企業獲得了中國政府的全部支持,尤其是財政補貼,這極大地惠及了中國生產商。而參與研究的大多數其他企業都是跨國公司,它們在不同的經營地點獲得了支持,主要是非金融支持,數量較少。
經合組織發現,中國國有銀行向中國鋁國有企業提供了絕大多數的資金支持,但國有銀行的支持也讓兩家民營企業受益:全球最大的原鋁生產商中國宏橋(China Hongqiao)和中國最大的擠壓產品生產商忠旺(China Zhongwang)。
此外,向冶煉商提供的上遊補貼也爲下遊活動提供了重大支助。報告稱:“縱觀整個價值鏈,上遊的補貼也爲下遊活動提供了重要支持,比如鋁的半成品生產。”分析結果對貿易規則的設計產生了兩種影響:需要從價值鏈的角度理解政府支持,因爲上遊支持具有支持下遊生產的效果;經合組織總結稱,補貼規則需要更好地考慮國家在國有企業作爲支持的接受者和提供者的雙重角色方面的影響力,以及這對包括WTO在內的支持政策透明度意味着什麼。
報告指出,美國於2018年3月開始對鋁進口徵收10%的第232條關稅,但報告說,現在評估這些關稅對鋁貿易的影響(如果有的話)還爲時過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