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鋁集團2017~2018年度“金點子、銀點子”合理化建議通報的20家企業中,撫順鋁業“金點子”榜上有名。這個點子每年爲公司創效20萬元,如果在全集團範圍內推廣,將實現超過300萬元的創效價值,可謂含金量十足。更難能可貴的是,“金點子”每年將使中鋁減少84噸木材使用量,相當於少砍5000棵樹。
“金點子”的誕生地是撫順鋁業,創造者是撫順鋁業合金模塊團隊。
新思路催生“金點子”
2018年元旦剛過,時任合金事業部經理楊光盯着成本核算報表緊鎖眉頭,他在想如何才能進一步壓縮成本、提高效益。合金模塊年初剛剛進行了體制改革,以後要自負盈虧,生死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有成本的壓力,更有創效的動力,大夥兒開始找出路、找方法、抓細節,上下齊心將“降本增效”工作做實、做透。這一年,他們不斷優化工藝、控制燒損,利用冷灰處理法回收大量鋁灰;他們不斷在市場中尋摸與溝通,嘗試下壓原料採購成本;他們不斷改良設備運轉電能消耗狀況,構建循環水系統,降低日常動力消耗;同時壓減人員結構,將原有32人的團隊精簡至25人,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楊光逐項回想着模塊在降本方面的每個環節,制造費用裏的折舊與修理、機物料也可以做做文章……楊光連忙查看了機物料的消耗情況,在排除了必要的勞保用品和生產輔材之後,一項木質託盤的採購成本數據進入了他的視線,這種託盤是便於合金產品叉車裝卸的底部託盤,相當於產品包裝。只是這包裝有些昂貴,按成本核算,木制託盤折合成噸鋁成本約爲60元/噸,約佔總銷售額的0.4%,而此託盤的用途僅限於合金產品裝卸,運抵客戶處多半被棄置。按合金年約3000噸的銷量來算,單木制託盤採購一項,就每年生生“吃”掉部門約20萬元的利潤,“得想個辦法把木制託盤這塊消耗給砍掉,木制託盤的作用無非是提供空間,以便於合金垛的綁縛及叉車裝卸,說白了就是給合金垛穿了雙‘鞋子’,但是沒人規定脫了‘鞋子’就不能走路啊!”一個新思路在楊光的腦子裏漸漸明晰。楊光迅速找來了時任合金模塊的主管王勃飛、工藝工程師隋連煦、電氣工程師陶佳成及生產車間主任楊柳等幾位部門骨幹,共同研究這個降本方案,脫掉“鞋子”“裸奔”的合金垛如何站立行走?自然是長出合適的“腳”就行了,經商討,大家一致認爲可以從底錠的鑄造上想出辦法。
在試驗中趨向完善
2018年1月起,團隊從第一張草圖開始設想,進入了設計與試驗階段。萬事開頭難,底錠代替原有的附加包裝首先要獲得市場的認可,在楊光與王勃飛的帶領下,他們與客戶反復溝通,確定了四個關於底錠的技術要求:底錠的設計要便於裝卸、底錠的重量要控制在25kg以內、底錠要具備良好的物理性以免運輸過程出現斷裂、底錠內部成分必須符合成品要求。
溝通成功後,大家開始分別行動起來,通過按實測量需用底錠尺寸、計算底錠體積重量,設計制作了底模圖紙,並聯系廠家定做了相應底錠模具進行試驗。然而首次試驗卻不盡如人意,首個樣品鑄出的底錠雖然解決了叉車作業的空間需要,卻沒能解決鋼帶固定鋁垛的捆綁需要,鋼帶卡槽無法使得鋼帶垂直卡入合金錠中,造成包裝強度不夠,鋼帶容易斷裂以致合金垛鬆散。點子的完善過程同樣是技術的攀爬過程,楊光與王勃飛等人開始着手優化模具方案,通過在圖紙上計算力學的平衡條件,不斷對卡槽位置進行科學地修正,以保證在不影響裝卸的前提下,使包裝鋼帶垂直受力,實現裝卸過程中的穩定性。
功不唐捐、玉汝於成。在楊光、王勃飛兩任模塊負責人的努力下,底錠“金點子”終於投入到合金模塊的生產與物流中,充分達到了設計的初衷。
創新創效鑄就優質團隊
撫順鋁業經營發展部(合金)前身爲撫順鋁業合金事業部,它於2016年2月份籌劃成立,但發展過程可謂是三起三落。部門成立伊始還只是個生產低端合金的車間,2016年5月,在面臨產品附加值較低、市場競爭力不強等問題,合金團隊着手於往生產鋁基中間合金等高附加值產品的方向上發展。2017年,部門不斷嘗試優化工藝、提高產品品類及附加值,奈何面臨低迷的市場和欠缺的經驗,部門在全年仍虧損近百萬元,效益流血不止,帶來的是公司對其破而後立的改革決心。2018年4月,合金事業部改爲合金模塊,經濟結構上趨於獨立,開始自負盈虧,在楊光、王勃飛兩任負責人的帶領下,模塊對內大力降本提質,對外努力開拓市場,年終實現盈利50餘萬元,率先走在了公司扭虧轉盈的道路上。
現如今,合金模塊已發展爲年產量逾3000噸的鋁基合金鑄造單位。在新任模塊負責人王勃飛及區域工程師隋連煦等骨幹員工的帶領下,合金團隊不斷開拓進取,以市場爲導向,以高質量發展爲目標,在公司的支持下,爲實現公司“合金品牌更強”的目標而繼續努力。
談到未來發展,王勃飛表示,2019年,合金模塊將利用對廢雜鋁的加工,恢復對低端產品市場的競爭,擴大業務範圍。積極開拓市場,爭取以優質的產品和服務與更多企業建立長期而穩定的業務關系。同時,將加強與集團兄弟單位的技術溝通與交流,來實現降本、提質、增效的多重突破。降本無止境,合金團隊將以此次“金點子”獲獎爲契機,認真梳理生產流程中的每個環節,拓展更多降本空間,實現更多降本收益。(吳光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