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果:強化改革系統集成 全力打造生態鋁都

廣西改革 2022-11-30 09:28

近日,自治區黨委改革辦在百色平果市召開全區改革系統集成暨改革攻堅落實典型經驗推廣現場交流會,平果市、融安縣、玉林龍潭產業園區、象州縣、扶綏縣、賀州市工業信息化局、自治區黨委組織部、自治區自然資源廳、自治區自貿辦、南寧海關等10個單位分別作了經驗交流發言。
近年來,平果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西4·27重要講話精神,敢於求新、勇於求變、善於求質,蹄疾步穩推進改革,奮力實施平果“133”戰略部署,強化鋁產業改革系統集成,全力打造生態鋁都。目前,全市涉鋁規上工業企業41家,今年1—9月涉鋁規上工業總產值297.85億元,同比增長43%。在鋁工業的強力帶動下,預計2022年,全市GDP同比增長15%,規上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35.7%,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3.5%。平果市榮獲“全國綜合實力縣市”“全國投資潛力縣市”“中國縣域發展潛力縣”“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縣”“中國西部縣”五個“縣”稱號。
一、構建延鏈補鏈強鏈機制,打造完整生態鋁產業鏈條
平果市着力在延鏈補鏈強鏈上下工夫,聚焦鋁產業關鍵環節深化改革,構建“鋁土礦—氧化鋁—電解鋁—鋁精深加工—固廢綜合利用”的完整新型生態鋁產業鏈條。一是創新採礦臨時用地制度,破解鋁土礦粗放開採問題。改革採礦徵地方式,推行“租地—採礦—復墾—還地”的礦產資源開發模式,有效破解“礦—地”矛盾難題,保障農民生計、減輕企業負擔、促進土地集約合理利用和耕地保護,推動礦山集約化、綠色化開發,該舉措獲國務院通報表揚。二是推行電網融合改革,破解氧化鋁就地轉化難題。推進“自建電網+區域電網”雙網融合改革,利用政策窗口期建設華磊公司72億千瓦時熱電項目,滿足年產40萬噸電解鋁用電需求,氧化鋁就地轉化實現零的突破,相較於直接使用南方電網電價降低0.16元/千瓦時。每年富餘約8.7億千瓦時電量接入百色區域電網,形成雙網互補機制,有效保障電解鋁用電穩定性。三是推行鋁水直供“分級分類”改革,破解鋁精深加工高本低效問題。推行“政府+園區+企業”三方協商模式,建立鋁水供應與制造掛鉤退出機制,年產40萬噸鋁水資源優先供應涉鋁“高精尖”企業,助推大生集團、平鋁集團等企業向鋁導線、光伏組件、鋁家居等化、綠色化集羣發展,倒逼能耗高、效益低的企業有序退出。同時建立鋁水供應通道,既節省鑄造鋁錠和外銷運輸費用,又幫助下遊企業減少鋁錠重熔工序,降低生產損耗和能源消耗,每年可爲園區涉鋁企業降低成本2.4億元。四是構建再生鋁產業發展體系,破解鋁資源枯竭問題。深度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搶抓行業發展先機,出臺《平果市再生資源產業扶持政策(試行)》《平果市再生資源生產企業財稅扶持政策操作細則(試行)》等“1+N”政策文件,布局500萬噸再生鋁產業,成立生態鋁產業聯合體,建立“國內+國外”廢鋁回收雙軌供應鏈體系,構建“廢鋁回收—廢鋁熔煉—再生鋁合金—鋁精深加工—鋁灰渣綜合利用”循環發展產業鏈,再生鋁深加工產品銷往東盟多個國家,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示範區,推動再生鋁產業與原生鋁協同高質量發展。目前我市再生鋁產業已形成產能200萬噸,建成全國大的再生鋁生產基地。
二、構建“三園三區”運營機制,推動鋁產業集羣發展
平果市以“自治區級經開區”建設爲統領,創建再生鋁循環經濟產業園、鋁(銅)精深加工產業園、環保新材料產業園、林木深加工聚集區、農產品加工聚集區、百色平果保稅物流中心(B型)等“三園三區”,構建以鋁產業爲主導,碳酸鈣、林產品、農產品及對外貿易集羣發展的新格局。爲進一步園區功能,平果市推行了“四雙改革”:一是推行“雙中心”運營管理改革。協同推進工業區管理服務中心和工業區審批服務中心機構設置、人事管理、薪酬管理等五項改革,打造園區“雙中心”管理服務體系,深化“企事園辦”改革。制定《工業投資建設項目審批權限下放清單》,將87項審批權限下放到服務中心集中審批;推行先建後驗、承諾審批、容缺審批、多審合一等機制,確保“一枚公章管審批”改革落地見效;建立“下放+委託+代辦”模式,實現審批事項一次性辦結,有效破解園區體制機制障礙。二是推行“雙平臺”驅動改革。建立“再生鋁研究院+產學研基地”雙平臺驅動發展模式。與廣東南海鋁業集團合作成立廣西再生鋁研究院,通過“研究院+企業”的模式統領園區40多家涉鋁企業,聚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參與制定行業標準,掌握行業制高點和話語權。推行“高校+企業+協會”模式,按照國際標準組建平果再生鋁協會,以涉鋁企業爲實踐平臺,對內與上海交通大學、平果本地院校等進行技術轉化合作,對外積極拓展與海外行業協會交流合作,構建國內外合作新機制,提高“產學研用”融合發展水平,增強生態鋁產業發展競爭力。三是推行“雙保障”體系改革。聚焦生態鋁產業用電、用氣兩大關鍵要素,創新“政府+公司+企業”三方協商讓利機制,通過政府平臺公司投資建設,能源公司租用管道供氣,下遊企業享受用氣價格讓利抵扣,實現氣價每方降低0.3—0.5元。推行“綠電保障”機制改革,大力發展新能源項目,推動平果海創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成功並網發電,平果海城70兆瓦風電項目、平果市整市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項目一期建成發電。以上項目產生的綠電全部留在本地消納,有效緩解綠電指標壓力,實現企業綠電指標從“外購”到“內銷”的變革。四是推行“雙樞紐”物流改革。建設“百色平果保稅物流中心(B型)+平果再生鋁國際交易中心”雙樞紐物流,充分發揮進口保稅功能,切實降低涉鋁企業資金佔用成本,吸引更多資源匯聚平果。同時利用平果豐富的鋁資源優勢和便利的交通優勢,全力打造一個集倉儲、物流、檢測、金融、信息交流於一體的再生鋁國際交易中心,推進全市開放型經濟提質升級。2021年,平果工業區被商務部認定爲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生態鋁)。
三、推行產城融合發展新模式,實現鋁產業與城鎮化雙輪驅動
平果市以“撤縣設市”爲契機,依託產城融合實現城市發展與工業提質增效“雙輪驅動”。一是推行“產業布局+空間布局”新模式集聚產業。根據生態鋁產業發展方向,將平果工業區、平果經開區納入城市空間規劃布局,推行“墾造水田+增減掛鉤+空間優化”模式,全市墾造水田立項面積11萬畝,實施增減掛鉤項目復墾土地7000畝,協同破解新型城鎮化與鋁產業發展空間制約難題。二是推行“工人小鎮+創業園區”新模式集聚人口。以“政府+企業”聯動模式興建產業工人小區,出臺《平果市產業工人住房保障暫行辦法》等政策,產業工人購房可享受每套一萬元的補貼,吸引人才流入。創建農民工創業園,根據企業用工需求,推行免費培訓、政府創業擔保貼息貸款等模式,吸納近5萬多名產業工人和外來人口,有效解決企業用工難問題,這一做法得到了國家發改委的表彰並在全國推廣。三是推行“城鎮化+總部經濟”新模式集聚資源。在城東片區建設總部經濟產業園,推行“一企一樓”濱水花園式辦公模式,出臺《平果市推進企業落戶總部經濟產業園若幹規定(試行)》優惠政策,建立“落戶獎補+產值獎補+稅收獎補+辦公用房免費”“三補一免”扶持機制,通過“生產基地+總部經濟”功能鏈條,輻射帶動產城融合發展,目前已經籤約入駐企業12家,預計實現年產值100億元。
四、推行產教融合發展新模式,強化鋁產業發展智力支撐
平果市創新推行產教融合“三大模式”,爲鋁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目前,全市擁有鋁產業高新技術企業12家,自治區級以上研發機構6個。一是推行“產業園區+大學園區”融合新模式,構建人才培養雙向聯動體系。創建全區縣級大學園區,引進廣西工程職業學院等5所院校,在校師生約6萬人,爲生態鋁產業發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資源保障;院校設立有色金屬材料和熱處理技術等面向鋁產業企業的集羣,院校實習實訓基地與工業園區深度融合,創新打造人才培養和輸送雙向聯動模式。目前,130個實訓實踐基地累計爲全市鋁產業培養輸送人才3000多名。二是推行“實訓基地+孵化園區”融合新模式,構建技術轉化互聯平臺。推行產業孵化與技術研究相結合模式,構建“高校園區+孵化園區”技術轉化平臺,與華磊公司、大生集團等企業在電解鋁、再生鋁、鋁型材制造等方面展開充分合作,加快電解鋁連鑄連軋、蓄熱式環保節能熔煉爐等新技術的研發轉化。目前孵化基地百餘項孵化知識產權轉化應用至園區27家企業,技術成果實現年產值近6000萬元。三是推行“教育小鎮+產業小鎮”融合新模式,構建雙鎮互動的循環體系。根據鋁產業布局,加快建設新型生態鋁產業小鎮,布局鋁產業研究、交易、融資等8大功能區。在那勞片區配套規劃建設第二大學園區,聚焦鋁行業發展方向引進電子、金融、貿易、服務等特色高等院校,培育鋁產業急需人才,建成後可容納全日制在校生10萬人,爲8大功能區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撐,形成教育與產業相互依託、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今日鋁價微信推送
關注九商雲匯回復鋁價格
微信掃碼

相關推薦

微信公衆號
商務客服
展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