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中鋁工業服務有限公司焊培中心二班班長王建偉獲得中鋁集團首批“中鋁大工匠”的消息一經公布,王建偉的“光輝形象”在鋁城微信朋友圈瞬間刷屏。他是如何練就驕人本領?何以能夠獨佔鰲頭?他是如何擔當作爲?帶着疑問,讓我們一起走近王建偉,探知他成長爲“中鋁大工匠”的艱辛歷程。
挑戰逆境 練就驕人本領
王建偉出生在一個普通工人家庭,1998年,山西鋁廠技工學校畢業的王建偉被分配到原山西鋁廠檢修分廠壓容車間從事焊工工作。因爲焊工又苦又累,很長時間裏,像其他年輕人一樣,他只是按部就班地將焊接作爲謀生手段。但2007年的一天,父親突然病逝,家庭遭遇重大變故,讓上有老下有小、剛剛30出頭的王建偉突然意識到自己不能再這樣消磨時光,須盡快成長成熟。
“要學就要學成行家裏手。”生活的困苦沒有將王建偉打倒,而是爲他注滿了前進的動力。每天只要一有時間,他就把弄焊把,地上管子稍加打磨一下便拿來焊接,半年多的時間裏,他練習所用的材料加起來是別人的數倍,這種看起來笨拙的“功夫”卻讓他的焊接技術突飛猛進。
氬弧焊外觀要求高且有一定輻射,很多焊工覺得掌握了基礎技術就行了,但王建偉卻不放過任何一個提高自己的機會。無數次忍受着刺鼻氣味,無數次被電弧光刺得直流淚,但他卻依然將每條焊縫當成一部作品一樣,細致處理、反復打磨。爲了練習手腕的穩定性,找到最合適的支點,一個姿勢反復練習七八天都不足爲奇。
省煤器蛇形管的焊縫焊接要求非常高,每條焊縫都要接受超高壓運行的考驗,正是王建偉對焊接工作的那份執着,也讓他有了小試牛刀的機會。經過嚴格篩選,王建偉順利成爲焊接骨幹隊伍中的一員,一個多星期的時間裏,他穩扎穩打,精心焊接,創造了焊縫一次探傷合格率99.7%的好成績。
“在工作中,鋁管、不鏽鋼管等不同材質的焊接都要接觸到,還有很多的焊接知識要學習。”他家裏的書架上擺滿了焊接專業的書籍,在大家眼裏,學習、鑽研就是王建偉的代名詞。十年時間裏,他不但學會了多種焊接方法,同時還掌握了鉚工、管工、電工、起重工等相關專業技能,成爲檢修和焊接方面的“全能”技術能手。十年時間裏,原山西鋁廠檢修分廠經過改革改制,蛻變成能夠對外承攬業務的山西中鋁工業服務公司,也讓王建偉的一身所學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獨佔鰲頭 打造“尖刀”班組
王建偉所在班組號稱檢修“尖刀”,所謂尖刀,就是急難險重當仁不讓,爲企業發展衝鋒陷陣。一直以來,蒸發器檢修時間長、勞動量大,傳統立式檢修工期無法保障,面對這一難題,在前期大量實際研究考察的基礎上,“立改臥”的首次嘗試,車間交給了王建偉所在的“尖刀”班組。
蒸發器主要用於回收生產流程母液,高數十米且內部管線密集,由於高溫高鹼等作用,管道跑冒滴漏現象頻發。要對千餘根管線整體更換,立式改臥式成爲提速的關鍵。爲確保大修工期,作爲“尖刀”班組的領頭羊,幹完一天活後,王建偉晚上接着查資料、研究方案、反復論證,有時連睡覺做夢都是白天幹活中遇到的問題。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多次試驗,王建偉與班組員工一道,終於研究出“子彈頭牽引管”,如同穿針引線一樣,將12米鋼管平行穿入孔眼密布的隔板內,每天近200根的穿引紀錄刷新着檢修人員的認知。“別看只是方向的改變,但對檢修作業可謂是極大解放。”王建偉介紹道。
1050根、12米長的鋼管順利穿入蒸發器內部,接下來就是2000多個管口與管板之間的密封與緊固。由於沒有臥式脹接機,王建偉和班組裏的唯一一名管工,找來報廢的立式脹管機反復改造,從改變設備的角度,到每一個齒輪的安裝與調換,一次次地計算、一次次地拆卸,最終成功將立式脹管機改爲臥式,攻克了臥式檢修法的核心技術難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隨着檢修技術的不斷完善與優化,敢想敢幹的王建偉甚至將蒸發器大型檢修變成了“備品備件”的簡單更換,檢修工期由原來的兩個多月縮短到現在的半個月。該項技術成爲了山西中鋁工服公司開拓檢修市場的“金剛鑽”,而在承擔壓煮器、蒸發器等高壓容器急難險重任務中一次次完美的表現,也讓“尖刀班”底氣越來越足,人氣越來越旺,成爲其他班組對標學習的榜樣。
踏實擔當 填補“行業”空白
精湛的焊工技術和敢想敢幹的工作作風,使王建偉在焊接方面的名氣越叫越響。2007年至今,他先後代表企業參加山西省、有色金屬行業、全國工程建設系統技能大賽,出色的焊接技藝帶給他無尚榮耀。因爲工作表現突出,王建偉還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的最高殊榮。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成爲焊接領域行家裏手”的誓言一直鞭策着王建偉。在完成日常檢修工作的同時,他積極研究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也一次次地幫助生產掃除了故障。
法國生產的“寬通道板式換熱器”因長期運行,換熱器內部出現不同程度磨損,不鏽鋼的特殊材質以及超薄的換熱板片讓檢修人員發了愁,生產方抱着“死馬當作活馬醫”的心態找到了王建偉。20多天時間裏,王建偉每天對着拆卸回來、薄如紙片的換熱板片,反復調整電流和焊接工藝,最終,用普通焊機完成了機器才能完成的焊接工藝,成功攻克了1.2毫米不鏽鋼板片連續焊接的技術難題,突破了國外技術壟斷,實現了該項技術檢修國產化。
對於像王建偉這樣永不言棄的人來說,這樣的技術突破並不是個例。在進口鋁合金油冷器檢修中,王建偉成功突破焊接瓶頸,實現進口油冷器國產化檢修,填補了國內有色金屬行業技術空白;他發明創造的“脫硅槽管排調運組對支架”“蒸發器大修工藝改進”每年創造經濟效益100萬元以上;由他設計制作的“冷凝水罐焊接翻轉支架”,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降低了焊接人員的勞動強度。
一花獨放不是春。培養熱愛焊接技術的後備力量是王建偉最大心願。從2012年開始,王建偉利用晚上業餘時間對青工集中培訓,將自己的一身本事傾囊相授,許多周邊地市年輕人慕名前來拜師學藝。2018年,以他個人名字命名的勞模創新工作室正式揭牌,被命名爲中鋁集團首批員工創新工作室。一批又一批優秀焊工跟隨着他的步履茁壯成長,截至目前,經王建偉教授培訓的焊接人員達400餘人次,有的已經成長爲生產骨幹,有的憑借焊接本領在大城市有了立足之地,還有的在全國性比武中取得驕人戰績。
銀色弧光點燃無悔青春。二十餘年來,王建偉始終扎根一線,一心撲在生產設備搶檢修現場,無數次面對高溫炙烤,無數次地摸爬滾打,無數次地弓腰彎背,飛舞的焊花映紅了他的亮麗人生。
文/圖:楊紅/丁慶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