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實施方案

國家發改委 2023-03-13 10:49

爲貫徹落實國家發展改革委等7部委聯合印發的《關於加快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發改環資〔2022〕109號)、《關於組織開展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示範城市建設的通知》(發改辦環資〔2022〕35號)、《關於印發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重點城市名單的通知》(發改辦環資〔2022〕649號)有關要求,着力提升全社會資源利用效率,推動建設國家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示範城市,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工作基礎

南昌市作爲全國第一批低碳試點城市、第一批國家垃圾分類試點城市、第一批國家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試點城市,一直以來高度重視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並取得顯著成效,具備良好的工作基礎和試點條件。

(一)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全面覆蓋。截至2021年底,全市共建有再生資源回收站點286個、再生資源集散地2個、再生資源分揀中心3個、汽車拆解中心2個,基本實現了再生資源回收站點全覆蓋。2021年,全市廢舊金屬(含廢鐵、廢銅、廢鋁、廢鉛、廢鋅)、廢紙、廢塑料、廢玻璃、廢橡膠等主要再生資源回收總量達到574643.94噸。全市共建有二手商品流通市場共7個,2021年度二手商品總體交易規模達41億元,二手流通行業人數超過6000人。同時,高度重視公共機構示範引領,綠色回收進機關工作覆蓋率達到80%。

(二)“垃圾分類”試點效果顯現。2017年,我市被列入全國首批46個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城市之一。近年來,我市出臺了《南昌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等規範性文件,基本建成了前端減量回收、中端分類轉運和資源利用、末端無害化處理的垃圾生活分類體系,市民生活垃圾分類參與率大幅提升。2020年10月份通過了住建部和國管局的考核驗收,其中完善的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原生生活垃圾處理實現零填埋和“末端倒逼前端”的工作推進方式得到了住建部的高度肯定。2022年二季度,南昌市在全國76個大城市考核位列第18名,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35%。

(三)低碳循環經濟建設成效初顯。全市共有國家級園區循環化改造試點園區2個(高新區、經開區),省級園區循環化改造試點4個(小藍經開區、新建經濟開發區、安義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青山湖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通過實施系列循環化改造項目,大力提升了工業生產能源資源節約與循環利用水平。江鈴集團成功獲批全國第二批發動機再制造試點單位,並順利通過國家多部委聯合驗收,取得了較好經濟效益。2021年,全市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的綜合利用率爲96.8%,年綜合利用銷售收入超過50億元。截至2021年底,全市共建成農膜回收網點83個,農膜回收量1071.18噸,農膜回收率達86.58%。

二、總體要求

(一)總體思路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聚焦率先“作示範、勇爭先”目標定位,把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納入生態文明建設總體布局。以廢舊物資循環利用和垃圾分類“兩網融合”爲核心,着力構建全覆蓋、全品類、全過程的廢舊物資回收分揀、再生利用、交易流通和政策保障體系,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資源保障,助力我市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構建和“雙碳”目標實現。

(二)基本原則

1、堅持減污降碳、綠色發展。着眼於資源生命周期利用,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合理規劃建設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防範回收、分揀、拆解、再生等環節的二次污染,助力南昌循環經濟產業鏈構建和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

2、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推動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加快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注重再生資源全產業鏈研究,加快形成上下聯動、左右耦合的產業體系。

3、堅持創新引領、示範推廣。以規範化、數字化爲導向,深入挖掘廢舊物資利用潛力,鼓勵技術研發、創新回收體系、加強示範引領。發揮龍頭企業對行業的帶動和集聚效應,形成一批可在全省或全國復制推廣的模式和經驗做法。

4、堅持協同聯動、全面銜接。加強部門橫向協同和系統上下聯動,推動將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納入生態文明建設和碳達峯碳中和總體布局,同時注重與污染防治攻堅、無廢城市創建等工作有效銜接,充分調動各方面社會力量形成齊抓共管、協同推進的工作體系。

(三)主要目標

到2025年,規範有序、智能高效、協同順暢的廢舊物資回收利用體系基本建成,力爭實現主要品種再生資源回收率達85%以上,低值再生資源回收量年均增長率20%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5%以上;90%以上社區建立廢舊物資回收網點,每個縣(區)建成投運1個以上綠色分揀中心,廢鋼鐵、廢銅、廢鋁、廢鉛、廢鋅、廢紙、廢塑料、廢橡膠、廢玻璃等9種主要再生資源循環利用量達到67.5萬噸;二手商品交易規模達80億元,培育廢舊物資回收骨幹龍頭企業10家以上,建設再生資源交易平臺3個以上;配套出臺一批支持政策和地方標準,在企業責任延伸、回收處理技術創新等領域形成一批典型案例和優秀經驗做法。

南昌市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核心指標表南昌市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實施方案

三、主要任務

堅持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原則,加快推進廢舊物資回收、利用、交易、政策“四大體系”建設,着力構建回收網絡化、利用高效化、產業循環化、監管智能化的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

(一)加快完善廢舊物資回收體系

1、加強源頭管控。制定動態調整的《南昌市廢舊物資循環利用指導目錄》,明確廢舊物資具體品種、分類回收、安全利用等相關要求。生活廢棄物按照南昌市生活垃圾分類“四分四定”要求,推動再生資源和垃圾分類“兩網融合”,加快建設廢舊物資分類投放設施和廢舊物資回收轉運體系,擴大流動回收車輛覆蓋面,實現定時定點、規範經營和“七統一”制度(統一規劃、標識、服裝、衡器、收購指導價、車輛、管理)。一般工業固體廢棄物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由相關主管部門全程做好監管執法和宣傳引導,按照排廢企業付費的原則,不斷提升源頭分類和回收水平。〔市商務局、市交通運輸局、市郵政管理局、市城管執法局、市生態環境局、市發展改革委按職責分工負責,各縣(區)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灣裏管理局具體落實,以下均需各縣(區)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灣裏管理局落實,不再重復列出。〕

2、健全回收網絡。全面調研我市再生資源回收網點和垃圾分類體系現狀,加快建立、科學布局廢舊物資“點、站、場”三級回收網絡體系。到2025年,提升改造5000個以上回收服務網點,每個縣區(開發區、灣裏管理局)至少建設1座大件廢舊物資資源化處理中心。推進“互聯網+”回收模式,構建線上線下相融合,城市功能與專業服務相結合,社區、家庭、學校等相貫通的多元化、全品類廢舊物資回收網絡。按照“便捷、便民、規範、智能、高效”的原則,因地制宜設置人工、智能或物流回收服務點,完善大件家具、廢玻璃、廢舊紡織品、泡沫填充物、外賣餐盒等包裝物、快遞塑料包裝物等低值可回收物回收運輸中轉站。加快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和押金回收制度,引導生產企業建立逆向物流回收體系。(市商務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市場監管局、市發展改革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3、建立廢舊物資逆向回收物流體系。充分運用物流車聯網智能回收模式,推廣新型城市配送專用物流車,實現物流智能派單、接單和快速流動回收服務,提高再生資源交售便利化程度。結合實際,對資源較爲集中的企事業單位、商超綜合體及社區回收服務點等分別採取專車專線或智能派單、機動回收的模式。將“數字化智能化”嵌入全市生活垃圾分類在線監管平臺,積極開發網上預約廢舊物資回收交易平臺,探索在全市範圍內構建“互聯網+智能回收”模式,讓廢舊物資回收更加便利快捷。到2025年,廢舊物資線上交投率力爭達到50%以上。(市商務局、市城管執法局、市公安交管局、市發展改革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4、加快綠色分揀中心建設。依據《再生資源綠色分揀中心建設管理規範》(SB/T10720—2021),按照“用地集約化、生產潔淨化、原料無害化、能源低碳化”的要求,到2025年每個縣區(開發區、灣裏管理局)至少建設1個綠色分揀中心,集中分揀廢金屬、廢紙、廢塑料、廢橡膠、廢玻璃、廢舊紡織品等再生資源。加快現有分揀中心生產能力提升,對不符合環保、消防和安全要求的分揀中心實施提標改造。發揮綠色分揀中心在新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中的關鍵節點作用,探索縣區通過引入第三方服務等模式引導回收企業、生產企業、個體經營戶以承租的方式進入綠色分揀中心。(市商務局、市工信局、市城管執法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5、強化產廢者回收責任。積極探索快遞、啤酒、飲料等生產企業建立包裝容器逆向物流體系,促進包裝容器回收再利用。構建電器電子產品逆向回收體系,鼓勵生產者自行或者委託銷售者、維修機構、售後服務機構、再生資源回收企業回收廢棄電子產品。構建未污染、可回收醫療廢棄物回收體系,不斷提升資源循環利用水平。引導工業企業、小區物業、商場、酒店、娛樂場所與再生資源回收企業籤訂回收協議,建立定點定時收運制度,提升資源回收利用率。到2025年,重點領域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運行有序,廢棄產品規範回收與循環利用率平均達到50%,在部分重點行業實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市工信局、市郵政管理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商務局、市衛健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加快完善廢舊物資產業化利用體系

1、推動再生資源加工利用產業集聚化發展。依託高新區、經開區兩個國家級園區循環化改造試點,以及小藍經開區、新建經開區、安義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青山湖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四個省級試點,統籌規劃布局再生資源加工利用產業基地,積極引進一批國內先進的再生資源加工利用企業。以麥園固廢循環經濟產業園區和泉嶺固廢循環經濟產業園區擴能提質爲重點,不斷提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水平;以鋼鐵、造紙、汽車零部件領域爲重點,探索開展回收、加工、利用一體化運行模式,不斷提升廢鋼、廢紙、廢舊金屬、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等資源循環化利用水平;以安義縣鋁制品循環利用爲基礎,加快構建再生鋁等金屬資源加工利用產業基地;圍繞啤酒、瓶裝水、食品等重點行業,加快引導玻璃瓶、塑料瓶等飲料包裝物同級化、高值化利用項目集聚,鼓勵進賢縣建設醫療器械循環利用產業基地。(市發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商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提高再生資源加工利用技術水平。推動現有再生資源加工利用項目提質改造,開展技術升級和設備更新,提高機械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加強技術裝備研發,推動廢金屬、廢電池、廢舊電子產品、廢舊家具在精細拆解、復合材料高效解離、有價金屬清潔提取、再制造等方面,突破一批關鍵技術和大型成套裝備。鼓勵安義縣在滿足生產技術水平及產品質量的基礎上,不斷提升廢鋁循環使用比例,推動生產成本降低和資源能源節約。結合南昌市經開區、高新區國家級園區循環化改造試點及各省級循環化改造試點園區,引進低值廢棄物高值轉化的創新型企業和先進技術裝備,推動玻璃瓶、塑料瓶、紙基復合包裝物以及廢紡織物、廢橡膠等同級化、高附加值利用。積極謀劃泉嶺三期餐廚垃圾廠建設,提升麥園、泉嶺餐廚廢棄物資源化無害化利用水平,提高餐廚垃圾轉化生物柴油、沼氣的產量和應用範圍。(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城管執法局、市商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3、提高農林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水平。完善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方式,鼓勵秸稈離田產業化利用,提高秸稈“五化”利用水平,積極培育規模化、專業化秸稈綜合利用企業。鼓勵林業“三剩物”、次小薪材、廢竹、尾菜及其他農林業廢棄物的綜合利用。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推進廢舊農膜回收利用,鼓勵使用加厚地膜和可降解生物地膜。到2025年,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5%以上,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85%以上。(市農業農村局、市林業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4、提高建築垃圾綜合利用水平。穩妥有序推進《南昌市建築垃圾處置專項規劃》各項任務,積極推動建築垃圾的精細化分類及分質利用,推動建築垃圾生產再生骨料等建材制品、築路材料和回填利用,推廣成分復雜的建築垃圾資源化成套工藝及裝備的應用。鼓勵具備條件的縣區以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企業爲核心,先行先試、以點帶面、積累經驗,逐步再向全市推廣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模式,推進南昌市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項目建設。到2025年,培育1家以上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示範基地,全市建築垃圾綜合利用率達50%。(市城管執法局、市工信局、市發展改革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5、推進再制造產業高質量發展。依託小藍工業園再制造產業集聚區,以汽車零部件等再制造爲重點,培育一批示範企業,將制造與修復、回收與利用、生產與流通進行有機結合,不斷完善再使用、再制造、再循環、再回收的靜脈產業鏈和綠色供應鏈,實現再制造規模化、市場化、產業化發展,再制造業產值年均增長30%以上。支持整車制造、汽車零部件等行業建成省內最大拆車件供應商,並積極申報變速箱再制造國家試點,大力推廣應用無損檢測、增材制造、柔性加工等再制造共性關鍵技術。(市發展改革委、市工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加快完善廢舊物資交易體系

1、完善二手商品交易市場。鼓勵再生資源回收企業發展互聯網回收交易模式,提高再生資源市場交易的便捷度、透明度和靈活度。鼓勵建設二手商品寄賣店、寄賣點,定期組織二手商品交易活動,以居委會、社區爲基礎建立廢舊物資置換平臺,促進居民家庭閒置物品交易和流通。鼓勵各級學校設置舊書分享角、分享日,促進廣大師生舊書交換使用,提高閒置資源的再利用和挖掘。引入市場化手段,鼓勵南昌本地互聯網企業搭建二手易貨平臺,促進本地二手商品網絡交易平臺規範發展,提高同城二手商品交易效率。支持“線上+線下”實體二手市場規範建設和運營,鼓勵建設集中規範的“跳蚤市場”,改造提升現有的二手車、廢舊鋼材、舊貨等7個二手商品交易市場,新建家電、廢舊金屬、家具、廢舊服裝等一批專業性二手商品交易市場。(市商務局、市市場監管局、市城管執法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健全二手商品交易制度。充分發揮行業主管部門、行業協會引導作用,拓寬閒置資源共享利用和二手交易渠道,優化交易環境;加強信用和監管體系建設,完善交易糾紛解決規則,建立健全二手商品交易規則、經營條件、平臺經營者制度要求、交易規則和要求等;加強交易平臺、銷售者、消費者、從業人員信用信息共享,提升二手商品交易的信息對稱,激活二手市場活力。鼓勵二手檢測中心、第三方評測實驗室等配套發展。分品類完善二手商品鑑定、檢測,評估、分級等標準體系,完善二手商品評估鑑定行業人才培養和管理機制,培育權威的第三方鑑定評估機構。完善計算機類、通信類和消費類電子產品信息清除標準規範。推動落實取消二手車限遷政策,積極破解二手商品轉售、翻新等服務涉及的知識產權問題。(市商務局、市市場監管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公安交管局、市工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3、推進行業標準體系建設。制定南昌市再生資源分揀技術規範,推動再生資源先進分揀工藝應用,規範再生資源分類投放、分類運輸、分類處置。制定再生資源回收網點建設管理標準,指引再生資源回收網點規範建設、管理和經營。編制可回收物回收指南,明確可回收物的主要種類、常見可回收物目錄,制定《南昌市低附加值可回收物目錄》。鼓勵行業協會和龍頭企業參與制定再生資源領域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加強南昌企業與國家標準制定機構聯系,提升再生資源企業競爭力。(市商務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市場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加快完善廢舊物資循環利用政策體系

1、強化要素保障。支持廢舊物資循環利用服務點、綠色分揀中心、拆解處理中心等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建設,結合《南昌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總體布局,科學預留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基礎設施建設物理空間和規劃餘量,有效支持回收服務點、分揀拆解中心提質改造等重點項目建設,切實提供土地、能源、環評等要素保障。(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商務局、市生態環境局、市發展改革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2、完善財稅支持政策。按照向公益性品種、向產業集聚和向科技創新傾斜的原則,利用各級財政資金,加大對回收加工企業的支持力度。加快出臺《南昌市低附加值可回收物回收處理補貼試行辦法》,對回收處理玻璃等低附加值可回收物給予補貼,落實廢舊物資回收利用體系建設稅收優惠政策。(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稅務局、市商務局、市工信局、市城管執法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3、落實廢舊物資回收利用法制化。組織行業協會、科研院校、龍頭骨幹回收、利用企業多維度沉底調研,摸清再生資源回收和綜合利用行業的底數,完善廢舊物資循環利用的相關法規制度。(市商務局、市城管執法局、市司法局、市發展改革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示範工程和重點項目

(一)推動示範工程建設

1、“兩網融合”運營模式示範工程。探索廢舊物資回收體系與生活垃圾分類體系“兩網融合”,加快成立“兩網融合”工作推進領導小組,根據生活垃圾分類與再生資源回收現狀科學制定工作計劃,在紅谷灘區、高新區、經開區等成熟的公共機構(如機關單位、醫院、學校)試點實行“兩網融合”,及時總結試點經驗,適時在全市範圍內推廣。(市城管執法局、市商務局、市機關事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廢舊家電回收示範工程。培育家電行業“回收目標責任制”先進企業,鼓勵家電生產企業、銷售企業採用自建回收網絡、委託回收、聯合回收等方式。鼓勵新建區再生資源產業基地回收企業聯合居民端、物業端、電商端、收運端,通過“以舊換新”形式開展家電回收換購服務,建立家電規範便捷回收體系。鼓勵舊貨市場等平臺企業通過“互聯網+回收+創業單元”等模式,拓寬家電回收領域創業帶動就業渠道。(市商務局、市工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3、廢舊衣物回收利用示範工程建設。推進青山湖區針紡企業通過環保再生、工藝再造等手段開展初級回收、物理回收和化學回收,合理流通再造後的材料開展廢舊紡織品服裝綜合利用。到2025年,力爭打造回收示範基地1個,並在2家以上制式服裝生產企業推行綠色設計、使用綠色纖維,大力開展廢舊制式服裝循環利用試點。(市工信局、市商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4、農業領域廢舊物資循環利用示範工程。按照“農用優先,因地制宜,全量利用”的總體要求,充分發揮秸稈綜合利用重點縣項目帶動作用,健全秸稈收儲運服務體系,推廣秸稈機械化深翻還田、快速腐熟還田等科學還田技術,大力發展秸稈離田產業,探索新型秸稈循環利用模式,擴寬秸稈消納渠道,完善秸稈綜合利用方式;積極探索種養結合、農牧結合、養殖場建設與農田建設有機結合模式,推動農業產業協同發展模式,培育生態循環農業產業示範企業。(市農業農村局)

5、龍頭企業培育示範工程。加大政策引導和支持力度,充分發揮國有資本引領作用,積極探索國有資本、集體資本、民營資本等多方參與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大力培育10家以上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龍頭骨幹企業。支持龍頭企業向上下遊延伸產業鏈,構建再生資源回收、運輸、分揀拆解、處理利用全品類一條龍回收模式,對低價值可回收物進行兜底回收。支持龍頭企業以連鎖經營、授權經營等方式整合中小微企業和個體經營戶,帶動行業整體水平提升。支持龍頭企業跨區域、跨行業、跨市場合作,積極參與城鄉垃圾分類和無廢城市建設。(市商務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城管執法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6、再生資源回收智慧化示範工程。鼓勵通過物聯網、車聯網等先進技術應用,建設全品類智慧一體化回收體系。推進智慧化信息平臺建設,實現智能派單、物流路線安排、決策支持等功能。支持廢舊物資回收智慧逆向物流體系建設,支持10家回收企業智能化、自動化和信息化改造升級。(市商務局、市工信局、市政數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推進重點支撐項目建設

爲有效推進全市廢舊物資循環利用水平提升和能力建設,圍繞前端回收分揀、中端產業化利用、末端市場交易等方面,梳理、謀劃了20個重點支撐項目,總投資約爲110.45億元。

五、組織實施

(一)加強組織協調。建立由分管副市長任召集人,發改、商務、生態環境、城管執法、工信、公安、財政、農業農村、自然資源和規劃、市場監管、郵政管理等多部門共同參與的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聯席會議制度,統籌協調試點工作整體推進情況,及時研究解決遇到的重點難點問題,確保各項任務落到實處。各縣區(開發區、灣裏管理局)參照市級模式,同步成立相應議事協調機構,統籌推進本地區工作。

(二)強化責任落實。聯席會議各成員單位要嚴格對照本實施方案的任務分工,制定年度實施計劃,進一步細化工作目標、措施及進度,將各項任務分解到位、責任到人。市發展改革委負責對各項任務推進落實情況進行跟蹤調度,總結提煉典型經驗成果。

(三)強化評估監測。建立方案實施評估機制,根據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特點,採取適當方式對方案實施情況進行年度評估,及時跟蹤方案實施進展情況,強化評估結果應用。同時,建立動態調整機制,及時修訂完善實施方案。

(四)強化宣傳推廣。及時總結、大力宣傳廢舊物資循環利用的典型案例和先進經驗,不斷提高公衆對廢舊物資回收利用重要作用的認識。積極引導公衆參與,充分接受社會監督,大力營造多方參與、人人共享的工作氛圍。

今日鋁價微信推送
關注九商雲匯回復鋁價格
微信掃碼

相關推薦

微信公衆號
商務客服
展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