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度,銅市場經歷了劇烈的價格波動。在此期間,銅價穩步上升,主力合約價格一度達到88940元/噸的高點,而倫敦金屬交易所(LME)的3月份銅價格更是創下11104.5美元/噸的歷史紀錄。然而,這一漲勢未能持續,銅價隨後步入下跌通道,目前下跌至8萬元/噸。
此輪銅價上漲主要受市場預期的驅動,形成了一種“搶跑”型多頭行情。3月份,市場對銅冶煉廠減產和停產的預期成爲上漲的導火線,迅速“點燃”了市場熱情。銅價的持續上漲,還得益於供應受限、美元信用邊際受損、貨幣緊縮政策可能見頂以及需求端的利好預期等多重因素。此外,紐約商品交易所(COMEX)市場的擠倉行爲也加劇了銅價的上漲,吸引了大量資金流入。但資金的集中涌入,導致遠期利好被提前消化,而銅的現實需求相對疲軟,形成了預期與現實之間的鮮明對比。
目前,銅期貨的持倉量已回落至4月初水平,但市場尚未顯示出企穩跡象。
銅礦供應仍爲焦點
今年以來,銅市場的焦點主要集中在銅礦供應方面。
據國際銅業研究組織(ICSG)的報告,2024年一季度,全球銅礦產量(包括精礦和溼法銅)達到552萬噸,同比增加31萬噸。其中,溼法銅約佔總產量的20%,銅精礦增量約爲20萬噸。一季度,全球精礦增量約爲25萬噸,原生精煉銅增量爲26萬噸,表明一季度銅供需基本平衡。
二季度,市場情況出現轉變。智利和祕魯4月份的銅礦產量均出現下降,兩國合計產量同比下降4.5%。盡管上海有色網統計的全球主要港口精礦出港量維持在正常水平,且截至6月14日已累計出港89萬噸,高於歷史均值,但這並未能緩解市場對供應緊張的擔憂。
銅價的上漲對礦端產出產生了一定的刺激,但目前這種影響更多體現在遠期規劃層面。例如,智利計劃在未來幾年內將銅年產量增加100萬噸,贊比亞財政部部長預計該國銅產量將在2026年達到約100萬噸,祕魯和紫金礦業等也公布了擴產計劃,但是上述計劃多爲長期願景,實際進展有限。一季度財報顯示,多數上市公司的年度產量指引並未改變,只有少數企業如南方銅業公司和自由港公司對產量進行了小幅上調。
盡管有多個新項目計劃在今年投產,如Kamoa-Kakula、TFM/KFM、Oyu Tolgoi等銅礦項目,預計將增加70萬噸的銅礦產量,但多數項目已在之前做過產量指引,實際新增量有限。預計2024年銅礦供應增量約爲28萬噸,增速僅爲1.3%。
ICSG對2024年銅礦產量從最初的3.7%增速修正爲0.5%,僅增加10萬噸。這一預測可能過於保守,但反映出市場對銅礦供應增長的悲觀情緒。
從長期來看,銅礦供應形勢依然存在問題,主要原因是銅礦資本投入不足和難以發現大型新礦。隨着礦山開採成本的持續上升,包括礦山品位下降、人力成本提高、合規成本增加以及稅收談判等因素,礦業企業面臨巨大的成本壓力。當前,銅價尚未達到礦業企業的合意擴產價格(約1.2萬美元/噸),導致擴產意願不足。因此,未來的銅精礦供給缺口可能需要通過漲價或利用廢銅等其他方式來彌補。全球銅礦增量預計將逐年放緩。
全球冶煉產能增加
今年銅市場的核心焦點集中在銅礦與冶煉產能之間的微妙平衡上,這種平衡已成爲TC(粗煉加工費)迅速下跌的主要原因。銅礦的增速預計僅爲1.3%,而冶煉產能的擴張速度卻異常迅速,導致市場格局發生變化。
2024年,世界銅冶煉行業將出現很多新增產能。海外方面,Gresik將新增40萬噸銅冶煉產能,PT Amman在印尼的20萬噸銅冶煉項目預計也將於今年完工,加上Adani的40萬噸產能,海外新增銅冶煉總量達到100萬噸。國內在2023年已新增銅粗煉產能68萬噸,預計2024年將再增加61萬噸。綜合考慮2023年產能的逐步釋放,2024年,國內外冶煉產能增量合計將超過200萬噸。這一數字遠超精礦的供給增長,導致現貨加工費從90美元/噸的高位快速下滑。
產能的增長並不等同於產量的實際增長。礦源的緊缺嚴重限制了精煉銅產能的充分釋放。據ICSG預測,2024年,精煉銅增量約爲73萬噸。其中,約40多萬噸來源於礦石,30萬噸則依賴於廢銅。海外方面,盡管KFM與TFM等溼法銅項目有15萬噸的增量預期,Longshi與Udokan等項目合計約10萬噸增量,但考慮到不利因素,這些項目的實際運行可能大打折扣。
在3月份銅價大幅上漲後,廢銅庫存被大量銷售,銅的精廢價差進一步擴大。短期內,銅精礦庫存、廢銅的釋放以及冶煉廠的檢修安排或能緩解原料緊張的問題。據SMM數據,今年1—6月份,國內精銅產量已增加34萬噸。三季度以後,如果銅精礦供應問題仍未得到有效解決,廢銅及陽極銅的進口也難以實現大幅增長,屆時,原料供應可能再次趨緊。
上半年,銅價的大幅上漲主要受到市場預期的驅動,包括供應受限、美元信用受損、貨幣緊縮政策見頂以及需求利好的預期等因素共同作用。然而,隨着減產、需求不及預期以及金融資本的撤離,價格開始調整。
展望未來,盡管銅的長期供需缺口依然存在,且美元信用受損、貨幣寬鬆的趨勢未變,但金融資本的重新入場仍需宏觀與產業利好的共同推動。當前,銅價仍處於持倉下行、波動率回落的階段,投資者應耐心等待宏觀與產業利好的再次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