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重器的“出圈之路”

中國有色金屬報 2024-09-26 10:18

近日,由中信重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信重工)制造的世界“軋機之王”5600mm寬厚板粗軋機牌坊在河南周口鋼鐵集團安裝到位,標志着項目轉入設備安裝階段。

5600mm寬厚板軋機爲目前世界規格最大的寬厚板軋機,也是國內首例採用“國內設計+國內制造”模式制造的大型軋機,標志着我國突破“卡脖子”技術和重型裝備制造極限,再創“世界之最”。

從模仿到自主創新,近70年來,中信重工始終堅持把創新作爲第一動力,不斷改革創新助推發展衝刺“頂流”,在踐行國家戰略中實力“圈粉”,在引領行業發展中強勢“吸睛”,以“創新驅動發展”走出了一條大國重器的“出圈之路”。

大國重器的“出圈之路”
8月23日,由中信重工制造的5600mm寬厚板粗軋機牌坊,在河南洛陽順利下線。

創新驅動 突破“卡脖子”技術

實力“圈粉”

無工業,不大國。中信重工前身洛陽礦山機器廠,是“一五”時期國家156項重點工程之一,肩負實業報國、制造強國的使命。在近70年的發展過程中,中信重工堅持立足國家所需、產業所趨、技術所困,聚焦國民經濟建設、參與國家重大工程、重大項目裝備研制,不斷突破一系列“卡脖子”技術難題,推出一大批技術裝備,在踐行共和國重工業長子的使命中憑借雄厚實力持續“圈粉”。

從神舟一號至今,連續18次爲神舟系列飛船提供專用關鍵部件;制造的120MN強力拉伸機爲首架國產大飛機穿上世界上最好的鋁合金外衣;爲中國科學院正負電子對撞機制造第三代譜儀機械系統;爲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研制100MeV質子回旋加速器主磁鐵系統;建功華龍一號、長江三峽工程、小浪底工程、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

近70年來,中信重工以創新不斷突破“卡脖子”技術及裝備,持續參與國家重大工程、重大項目建設。目前,中信重工累計爲國民經濟建設提供機械產品400多萬噸,完成“973”計劃、“863”計劃等國家重大及省部級重點科研400餘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技術發明獎等國家、省部級行業獎項290餘項,被譽爲“中國工業的脊樑”“重大裝備的搖籃”。

技術創新 引領行業進步

強勢“吸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裝備制造業是國之重器,是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把握優勢,乘勢而爲,做強做優做大。

從無到有,從有到優,中信重工不斷激發創新活力,創造出300多項國內乃至世界的“第一”“首創”“最大”紀錄,引領行業發展,以實力“鍍金”,強勢“吸睛”。

重型裝備板塊持續發揮穩定器、壓艙石作用。從國內第一臺Φ2.5m卷揚提升機,到1988年代表我國大型機電產品的Φ3.2×4m球磨機首次出口澳大利亞,再到創我國出口海外最大規格Φ8.2×12.7m球磨機,中信重工培育出10多種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核心產品,推進了行業領軍企業裝備大型化、國產化、集約化、綠色化、智能化和國際化進程,在全球市場上提升了中國制造的標準權、話語權、主動權。

工程成套板塊以示範項目帶動成套業務持續壯大。累計完成機械、建材、建築、冶金、電力行業等200多項大中小型工程成套項目,並多次獲得國家級、省部級技術進步成果獎。特別是在2022年,中信重工承建的中信昆侖鋰業年產2萬噸電池級碳酸鋰項目全線投產,僅用時9個月即完成了建設任務,成爲中信重工胸懷“國之大者”、積極踐行國家“雙碳”目標的生動實踐。

新能源裝備板塊致力成爲發展的“增速器”和“推進劑”。2020年,中信重工成立漳州海上風電基地,從零布局,通過由點到面、由淺入深的系統運作,中信重工海上風電產業取得了市場銷售、基地建設、產品制造的重大突破,先後服務於多個國家海上風電項目。目前,中信重工正在深入推進綠色新能源開發、海工裝備、科技創新,並與相關方共同打造“海洋碳匯+生態碳匯”的雙向特色發展路徑。

大國重器的“出圈之路”
中信重工特種機器人戰隊亮相2024世界機器人大會。

新興業務板塊在“專”的技術上不斷向“精”邁進。中信重工擁有“特種機器人、煤礦智能裝備”兩大產業130餘款產品,連續多年穩居“中國智能特種機器人產業第一梯隊”。高壓脈衝和直流電容器及特種電容器成功建功齊魯中科大裝置,助力世界首個“電磁撬”設施成功運行,創造了大質量超高速電磁推進技術的世界最高速度。

今年,繼“礦物磨機”入選全國首批制造業單項冠軍示範產品後,中信重工新添“礦井提升機”“智能防爆機器人”兩項制造業單項冠軍產品。

改革創新 助力高質量發展

衝刺“頂流”

向改革要動力,向創新要活力。中信重工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大機遇,始終堅持用好科技創新改革關鍵一招,進一步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全面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助推企業高質量發展衝刺“頂流”。

中信重工堅持創新驅動,圍繞產業發展需求,推進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圍繞“傳統產業、成套產業、綠電產業、新興產業”四大產業板塊,堅持“需求、問題、結果”技術創新導向,強化“創新選題、資金、人才、機制、創新文化”保障,發揮第一生產力作用,突破國家急需解決的“卡脖子”技術難題和環節。目前,依託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國家工業設計中心、國家首批雙創示範基地等16個國家級、省部級創新平臺,構建了“五院一中心”技術創新組織架構,充分發揮院士顧問團隊、國家級人才、省部級人才、地方級人才、高技能人才等五層次人才團隊引領作用,扎實開展基礎技術、應用技術,開發技術研究,推出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重大技術和裝備,爲客戶創造價值、爲企業帶來效益、引領行業發展,爲公司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技術保障。

大國重器的“出圈之路”
中信重工自主研制的特大型礦用大齒輪。

近年來,中信重工構建了十大核心裝備,研制完成世界最大規格PXZ72-130旋回破碎機、GM320-220 高壓輥磨機、32MW半自磨機/24MW球磨機及配套大型齒輪裝置、CSM-5300立式攪拌磨、JKM-7.5×8/JKMD-7.5×6提升機、Φ7.2×136.5m回轉窯、4500KJ液壓打樁錘、350噸轉爐、LGMS8029礦渣立磨等產品;通過持續開展產品三維參數化設計、產品可靠性及優化降重等基礎共性技術研究,全力解決產品質量、交付、價格競爭力不足等問題,產品核心競爭力穩步提升;相繼完成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基礎制造熱加工工藝數據庫”“石化爆燃環境防爆型機器人研制與應用規範”、工業和信息化部高技術船舶專項“海上作業液壓打樁錘”等國家重大項目。

大國重器的“出圈之路”
中信重工按照國際標準自主研發制造的直徑11米、長7.2米礦用半自磨機試車下線。

目前,中信重工擁有國家授權專利超過1700件,累計獲得國家科學進步獎19項。其中,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一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獎項230餘項;先後被認定爲“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國家級綠色工廠”“河南省制造業頭雁企業”等多項國家及省部級榮譽。中信重工也在“圈粉”“吸睛”的一次次迭變中,逐步彰顯出作爲制造強國國家隊、科技自立自強主力軍、安全穩定發展踐行者的地位和作用。

今日鋁價微信推送
關注九商雲匯回復鋁價格
微信掃碼

相關推薦

微信公衆號
商務客服
展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