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江院士:材要成器,爲國所用

壓鑄周刊 2024-10-09 16:59
丁文江院士:材要成器,爲國所用

丁文江 資料圖片

熟悉丁文江的人都說,這位材料學家一輩子用心雕琢了兩種“材料”。

一種材料,是鎂合金。作爲中國工程院院士,丁文江帶領團隊在世界鎂合金研究中摘得三個“第一”:發表論文總數第一;發明專利擁有量第一;應用部件開發數及開發能力第一。

另一種材料,是人才。作爲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丁文江從教40餘年,帶領一屆屆學生,立足國家重大需求,向科研無人區大步邁進,建成國內材料領域的重要人才培育基地。

在丁文江看來,這兩種“材料”有一個共同點——都應該且能夠爲國所用,“寓精於料,料要成材,材要成器,器要好用”。

1975年秋,22歲的丁文江進入上海交通大學鑄造工藝與裝備專業學習。那時,我國這個領域的科技水平與發達國家之間存在明顯差距,直接影響經濟社會發展。

“以前,中國的魚雷外殼是鋼的,非常重,並且速度慢,射程也近。我們就把魚雷外殼做成鋁的,被稱作‘交大一號鋁’,沿用至今!”在導師黃良餘帶領下,丁文江爲海軍解決了輕質魚雷殼體技術難題。正是這一成功應用,讓初出茅廬的丁文江堅定了“做有用的材料,爲國所用”的信念,也讓他洞察到,輕量化材料在未來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20世紀80年代,30歲出頭的丁文江把目光投向了鎂。鎂是一種強度低、化學性質活潑的金屬材料,在當時的學界看來,鎂的規模化應用還是天方夜譚。丁文江敏銳地發現,在所有使用的金屬結構材料中,鎂是最輕的,並且中國鎂儲量世界第一。

“中國的鎂材料如果做得好,就是一張王牌!”沒有猶豫徘徊,抱着一腔熱忱,丁文江全身心投入鎂的事業。他帶領團隊讓熔點相差600多攝氏度的鎂與重稀土成功結合,把合成物的燃點從原來的543℃提高到950℃,創制出世界最強鎂合金,由此助力突破了鎂合金在民用航空業和汽車高端制造業的使用限制,實現了多種武器裝備重要部件的精密成型。

鎂,大有可爲!丁文江進一步利用鎂活潑的“缺點”和良好生物相容性的“優點”,讓鎂在能源、醫學和農業領域大放異彩,實現了金屬鎂從結構材料到功能材料的跨越。

2021年,丁文江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談及令他着迷的鎂的世界,他無比自豪:“我國科技創新已由以跟蹤爲主轉向跟跑和並跑、領跑並存的新階段。在鎂這個領域,我們已經能夠引領世界!”

丁文江研制出的一代代新材料,支撐起諸多新裝備;他培養出的一代代人才,正在推動中國合金產業發展變革。

“科學研究不僅要追求學術的高度,更要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幾十年間,丁文江傾力踐行教育報國理想,組織師生共同探索前沿課題。

丁文江常囑咐學生:“一定要立足在中國的土地,解決中國的問題,科技創新的命脈一定要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無論外部環境怎樣變化,都要靜下心來發展自主核心技術。要有臥薪嘗膽的心態,也要有堅忍不拔的意志和決心,發揮我們的資源優勢,把長板做長。”

丁文江指導課題時,說得最多的一個詞就是“大局觀”。2023屆博士畢業生閆鵬飛一直記得丁老師的叮囑:“做研究既要埋頭拉車,也要擡頭看路。”“埋頭拉車”是一種態度和精神,“擡頭看路”是要合理規劃和選擇科研目標。

丁文江認爲,一支科研團隊要有所作爲,團隊成員要有境界、胸懷、能力,也要有激情,四個方面不可或缺。同時,還要具備“耐煩、耐看、內省、內斂”四個特質,對待工作不厭其煩,科研成果經得起時間檢驗,出現問題首先自我反省,並在取得成就時保持謙遜和低調。

在丁文江看來,理工科學生不應局限於專業學習。如果缺乏開闊的眼界和高遠的境界,任何理論的突破和創新都將變得異常艱難。他常常鼓勵學生涉獵文學和歷史,鍛煉哲學思維,以此促進專業知識學習。

“‘親其師,信其道’,師生關系是教與學的橋樑。”丁文江深信此理,無論課堂內外,與學生在一起他最快樂。

留校任教後丁文江擔任了1985屆的班主任,爲了帶好這第一屆學生,結婚不久的他常住在學校,晚上到寢室和學生談心,組織開班會,大家談天說地,亦師亦友。

1994年,畢業班學生彭立明將奔赴西北工業大學求學。距離拉長了對未知的不安。作爲班主任,丁文江與彭立明多次溝通,發現了年輕人的心緒波動。在畢業紀念冊上,丁文江寫道:“動蕩的時候,要有一顆安定的心;安定的時候,要有一顆活躍的心。”如今,畢業30年的彭立明,已是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每次想起老師的贈言,他都感慨萬千:“丁老師的一句話,給了當時的我莫大的勇氣。”

丁文江倡議設立學科獎學金,惠及更多學子。雖然單個獎項金額不大,但能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被看見,或許就呵護了一顆投身科研的心。他開創性地提出“技術原理認知+理論體系學習+科研案例分析+綜合實踐創新”的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旨在培養學生成長爲能夠解決復雜問題的未來領導者。丁文江所在團隊負責的“材料加工原理”課獲評2020年教育部首批國家一流本科課程一等獎,他還積極參與建設中國大學慕課在線課程,打造“線上與線下”“基礎與前沿”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豐富教學手段,拓寬學生視野。

這些年,丁文江培養了近300名優秀人才,他們活躍在國防工業和國民經濟建設各個領域,其中30多個學生成爲學術帶頭人。丁文江團隊獲評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他創立的國家科研團隊——輕合金精密成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成員達500餘人。丁文江爲此驕傲——每一顆種子,都是爲國家和未來奠基!

對於青年,丁文江用5個“超”字寄予期許:要具備超卓的科學貢獻、超強的家國情懷、超前的戰略眼光、超長的學科融通能力以及超凡的人格魅力。在這個理念引領下,青年不僅能實現個人價值,更能爲社會進步和國家繁榮作出貢獻。

“科技創新所能達到的高度,取決於基礎的寬度、厚度和深度。因而,我們要一步一個腳印地去探索。”丁文江說。

2018年,丁文江向學校提交建設氫科學中心的申請,繼續向科研無人區進發。短短3年,首個省部級氫科學重點實驗室建成。2022年,上海交通大學氫科學中心正式啓動。從鋁到鎂再到氫材料,丁文江始終走在學科前沿。

這正是學生們景仰的丁文江——踏平坎坷成大道,鬥罷艱險又出發;在一次次砥礪身心的淬煉中,勇往直前、百煉成鋼!

(來源:光明日報)

今日鋁價微信推送
關注九商雲匯回復鋁價格
微信掃碼

相關推薦

微信公衆號
商務客服
展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