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即人工智能,研究用計算機來模擬人的某些思維過程和智能行爲(如學習、推理、思考、規劃等)的學科,主要包括計算機實現智能的原理、制造類似於人腦智能的計算機,使計算機能實現更高層次的應用。
隨着時代的發展,AI技術已經深入中國報業,應用也越來越廣,涵蓋了內容生成、版面設計、個性化推薦、虛擬主播、版權保護、廣告優化、內容審核與校對、多語言翻譯和數據分析等多個方面。這些應用不僅提高了報業的生產效率和內容質量,還爲用戶提供了更加個性化、便捷的閱讀體驗。
AIGC在新聞媒體中的應用
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媒體領域的應用正在迅速改變着人們與世界互動、表達和傳播信息的方式。AIGC技術的應用不僅限於單一模態,而是能夠跨模態處理文本、圖像、音頻等多種形式的數據,從而在新聞報道、內容生成、媒體融合等多個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具體而言,AIGC在媒體中的應用包括:
一是多模態內容生成與理解。AIGC能夠將文本和語言與圖像、音頻等其他模態的數據結合起來,實現更深入的文本理解和生成。例如,將圖像描述轉化爲文本或將文本轉化爲圖像,改進圖像和視頻的分析和注釋,以及將文本轉化爲語音或反之,以改進語音識別和合成。
二是媒體融合與創新。在媒體融合中,AIGC技術的應用催生了一場技術革命,不僅使視覺、音頻和交互媒體領域迎來飛速發展,也爲媒體融合提供了新的創新機遇。例如,上海廣播電視臺推出的AIGC應用集成工具Scube,賦能兩會報道,集成了多種AI能力。
三是文化傳媒行業的應用探索。AIGC在文化傳媒行業的應用探索包括文字、圖像、音頻、視頻和遊戲等多個方面。例如,小說作者可以通過ChatGPT模型提供新故事概要、角色設定等,AIGC工具補充細節描述,提升寫作效率;圖像創作門檻降低、生產效率提高、創新水準拔高;語音合成豐富音頻產品種類,交互式智能創作豐富音頻、音樂創作風格。
AIGC在媒體領域的應用不僅提高了信息生產的效率和質量,促進了媒體融合和創新,還爲文化傳媒行業的發展開闢了更加廣闊的前景。
AI在媒體稿件校對方面的應用
AI在媒體校對中的應用正日益廣泛,爲媒體內容的準確性和高效性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AI在媒體校對中的應用點主要有以下9點:
一是深度學習與機器學習。通過構建深層神經網絡模型,AI系統能夠深入理解文本結構,準確捕捉語法錯誤和不合邏輯之處。利用機器學習技術,智能校對系統可以從大量文本數據中學習語法規則和慣用表達,不斷優化自身,使糾錯能力更加智能化。
二是錯別字和語法檢查。AI能夠快速識別文本中的拼寫和語法錯誤,提供精確的修改建議,大大提高校對效率。
三是內容一致性檢查。AI可以幫助確保文檔內容的一致性,防止信息自相矛盾,確保媒體內容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四是敏感詞匯過濾。AI技術能夠識別並提醒敏感詞或不恰當用詞,幫助媒體機構遵守相關規定,避免不必要的法律風險。
五是文檔比對。在版本更新或多人協作的場景中,AI能夠自動高亮顯示文檔之間的差異,確保文檔的準確性和一致性。
六是網站巡檢。通過自動化工具,AI可以及時發現網站的死鏈接、速度問題或其他潛在問題,確保網站的穩定運行。
七是精準的內容審核。採用智能識別技術,可以高精度地審核音視頻、圖片中的違禁內容,提高效率,擴大覆蓋面。
八是強大的內容識別。支持對音視頻、圖片內容進行智能識別,降低媒體制作中的人工成本。
九是智能化的內容分析。AI多種元素檢索功能,爲音視頻內容高效生成特色標籤與封面,提升個性化推薦場景效率提供技術支撐。
然而,AI技術在媒體校對中也存在一些限制和挑戰,如對文本深層含義和復雜情境的理解有限、生成的建議修改內容可能缺乏真正的創造性和個性化、涉及倫理和隱私問題等。因此,在使用AI進行媒體校對時,需要關注其限制和挑戰,確保技術被負責任地正確使用。
AI在讀者分析方面的應用
AI在讀者分析方面的應用,主要體現在對讀者行爲、興趣愛好以及閱讀偏好的深度挖掘和個性化服務上,具體表現在以下7個方面:
一是智能推薦系統。可以通過收集和分析讀者的閱讀歷史數據,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識別讀者的閱讀偏好,基於這些偏好,爲讀者推薦符合其口味的文章或閱讀材料,提高閱讀的精準度和有效性。
二是情感分析。利用AI大模型對讀者在社交媒體、評論區的言論和反饋進行情感分析,了解讀者對特定內容或產品的情感傾向,如喜好、滿意度等,從而指導內容創作和產品優化。
三是行爲分析。追蹤和分析讀者的閱讀行爲,如閱讀時長、閱讀頻率、頁面停留時間等,這些數據可以幫助媒體平臺了解讀者的閱讀習慣和興趣,爲個性化推薦和內容優化提供依據。
四是內容反饋與調整。利用AI技術收集讀者的反饋數據,如點贊、評論、分享等。媒體從業者可以根據這些數據及時調整和優化內容,確保內容更符合讀者的需求和喜好。
五是內容排版與可視化建議。通過數據挖掘和分析,了解讀者對不同排版和格式的偏好,AI可以提供內容排版和可視化的建議,幫助媒體從業者選擇最適合的排版方式,提高內容的可讀性和吸引力。
六是數據可視化。將復雜的讀者數據以直觀的圖表形式展現出來,使媒體機構能夠更快速地理解讀者羣體的特徵、需求和趨勢,爲決策提供有力支持。
七是市場細分與目標定位。基於AI的讀者分析,可以將讀者羣體細分爲不同的市場區間,幫助媒體機構明確目標受衆,制訂更精準的營銷策略和廣告投放計劃。
AI在讀者分析方面的應用爲媒體機構提供了深入了解讀者、優化內容和服務的機會。通過智能推薦、情感分析、行爲分析等手段,媒體機構可以更精準地滿足讀者需求,提高用戶滿意度和忠誠度。數據可視化和市場細分等應用也爲媒體機構的決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AI給媒體或社會所帶來的風險
AI給人類帶來的便利越來越多地呈現在面前,但我們要牢記,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現都具有兩面性,要充分展現它有利的一面,也要充分避免它不利的一面。AI對媒體或社會不利的一面可以歸納爲以下7個方面:
一是虛假信息泛濫。AI技術可以輕鬆生成大量的內容,包括虛假信息和不實消息。這些虛假信息可能在媒體平臺上傳播,並迅速蔓延,對社會和個人造成惡劣影響。例如,一些AI生成的文章或新聞可能由於算法偏差或數據不足而包含錯誤的信息,誤導讀者。
二是輿論操控。AI可以通過分析大量數據和算法,識別人們的偏好和趨勢,並根據這些信息產生定制化的內容。這種個性化的內容可能會影響人們的觀點和決策,甚至可能操縱人們的情緒。例如,社交媒體平臺上的AI算法可能會根據用戶的瀏覽歷史推薦符合其觀點的內容,從而使用戶陷入信息的“過濾氣泡”中,加劇意識形態的偏向和認知的局限。
三是隱私泄露與數據濫用。媒體平臺依賴於用戶的個人數據來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和推薦,而AI技術可以迅速分析大量的數據。然而,這些個人數據的積累與濫用也引發了隱私泄露的風險。未經充分保護的個人數據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對用戶的個人生活和財產安全造成威脅。
四是失業風險。AI在媒體領域的應用可能導致一些傳統職位的消失,如新聞編輯、內容創作者等。雖然AI可以提高內容創作的效率和質量,但也可能導致部分從業者失業。因技術進步而被淘汰的工人如果沒有及時進行技術技能升級,就可能難以適應新的就業崗位。
五是倫理和道德挑戰。隨着AI在媒體領域的廣泛應用,可能會引發一系列倫理和道德問題。例如,AI生成的新聞是否應該被標記爲“機器生成”?如果AI在新聞報道中出現了錯誤或偏見,責任應該由誰承擔?
六是信息真實性檢驗與闢謠難度增加。盡管AI技術可以用於輔助真實性檢驗和闢謠工作,但由於虛假信息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以及AI技術的局限性,信息真實性檢驗和闢謠的難度可能會增加。
七是收入分配兩極分化風險。AI的發展可能加劇媒體行業的收入分配兩極化。掌握AI技術的媒體機構可能獲得更高的收益,而未能及時適應技術變革的媒體機構則可能面臨收入下降的風險。
AI給媒體或社會帶來的風險是多方面的,需要我們從技術、法律、倫理等多個角度進行綜合考慮和應對。
綜上所述,AI爲媒體行業帶來了諸多機遇,如提高內容生產效率、個性化推薦和定制化服務等,但同時也帶來了風險和挑戰,如信息真實性問題、隱私泄露和數據濫用等,媒體機構需要積極應對這些挑戰,充分利用AI技術的優勢,推動行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