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全球礦業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緩慢增長期,情況已經發生了變化,西方礦業巨頭紛紛收縮自己的業務,非洲投資熱度驟減,而我國礦業公司卻在逆勢而爲,這到底是是爲什麼?當前非洲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中國企業投資非洲如何做出理性判斷?
南非蘭德商業銀行(RMB)近日發布了其第9版《2020年非洲投資》報告,該研究報告覆蓋了非洲54個國家和地區。根據該報告,2020年非洲前10大首選投資目的地分別是埃及、摩洛哥、南非、肯尼亞、盧旺達、加納、科特迪瓦、尼日利亞、埃塞俄比亞和突尼斯,而坦桑尼亞跌出了前10名的位置。
非洲曾於2000年被英國《經濟學人》雜志稱作“無望的大陸”。但進入新世紀以來,非洲大陸整體由亂趨穩,經濟連續多年快速增長,和平紅利、人口紅利等不斷釋放,非洲逐漸變爲“希望的大陸”。
非洲是全球礦產資源開發最具潛力的地區,其資源總價值佔全球的23%,但產量僅佔全球的9%。還有極大的開發潛力。非洲部分礦種在全球佔極大優勢,其中鉑族佔全球儲量的91%,鈾礦佔72%,金剛石(鑽石)佔47%,金礦佔18%。
資料顯示,非洲爲中國的礦產資源供應了15%的礦產價值,是中國礦產資源主要供應地之一。從2013年開始,非洲成爲中國海外礦業投資項目的最大目的地,中國在非洲投資項目主要有銅、鋁、鑽石、金、鈾礦等。從長遠來看,我國礦業公司等進入非洲,幫助推進其工業化建設,不僅能實現礦產資源的合作共贏,更有利於推進我國“一帶一路”建設和全球化。
那麼,中國企業投資非洲如何做出理性判斷?中國社會科學院近日發布的一份報告爲您解答。
01、政治安全形勢向好
9月24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中國非洲研究院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的《非洲黃皮書:非洲發展報告(2018~2019)》指出,近年來,非洲政治與安全形勢總體呈現出向好、向穩的發展趨勢,之前困擾非洲穩定和發展的痼疾有所緩解,從2017年至今這種趨勢更加明顯。
首先,非洲政治安全形勢持續改善。一是選舉政治趨於理性,多個非洲國家權力平穩過渡,選舉政治所引發的部族衝突和社會動蕩大幅下降。二是非洲安全形勢總體有所改善,部分“熱點”問題降溫,具體體現在暴恐形勢有所改觀,南蘇丹和平再現曙光,索馬裏和平進程向前推進。三是埃塞俄比亞與厄立特裏亞關系轉圜,成爲2018年非洲地區最大的地緣政治事件,埃塞與厄特關系轉好不僅深刻改變兩國發展走勢,也徹底改變了非洲之角既有地緣格局,在埃厄和好帶動下,2018年厄特與吉布提、厄特與索馬裏之間也分別宣布實現雙方關系正常化。
其次,非洲在抱團發展和自主發展的道路上進展步伐明顯加速。長期以來,非洲國家在發展與安全問題上過多的依賴於外部世界,在涉及非洲的重要議題和熱點問題上,非洲自身的“自主權”和“領導權”難以顯現。非洲國家爲改變這種現狀,在政治實踐中有意借鑑歐洲一體化經驗,想以“非洲聯合”來強化內部團結,整合資源,用一個聲音說話,以爭取主動,強化自身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
不過,非洲的歷史進程與經濟發展程度和歐洲大相徑庭,其一體化的進程更爲艱辛困難。但近年來,非洲抱團發展和自主發展明顯提速。一是非洲國家在一體化問題上的政治決心和共識提升,非盟改革力度空前。二是一體化建設的相關重大舉措正在逐步落地,非洲大陸自由貿易區建設和非洲單一航空市場建設是當前非洲一體化進程最受關注的兩大項目。三是在和平與安全領域,非洲努力提升自主維穩的能力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非洲政治與安全形勢總體上是朝着積極的方向發展,一些長期困擾非洲的政治難題有所緩解。但非洲的發展水平低和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依然突出,在國家經濟社會轉型中,一些新問題涌現。
一是非洲經濟社會面臨“三期疊加”風險,政府治理短板凸顯。當前,很多非洲國家經歷了十多年的經濟增長,但在快速發展過程中,城鎮化、工業化、現代化以及社會結構優化等多重任務短期內交叉重疊,發展中的社會公平問題集中凸顯,官民矛盾、貧富矛盾、勞資矛盾等多種矛盾積聚並發。
二是多個非洲國家領導體制僵化,政權顛覆性風險加大。部分國家執政黨治理能力不足,內部矛盾不斷積壓。隨着非洲民主化轉型的持續推進,非洲的政治意識形態和社會思潮在發生轉變。目前,不少非洲國家領導人長期執政,“老人政治”現象突出,社會民衆出現厭倦心態。
三是域外大國的地緣政治博弈已開始蔓延至非洲。近年來,國際形勢發生重大變化,大國間的競爭和對抗升級,中東地緣政治白熱化對非洲地區穩定產生直接衝擊。這都對非洲政治安全穩定構成新挑戰。
總之,非洲政治安全形勢總體延續了趨穩向好的態勢,非洲國家的內生性治理因素作用漸強,聯合自強的趨勢和效果也進一步顯現,但在非洲民主政治依然不成熟、大國博弈加劇、中東地區競逐外溢等內外不利條件的影響下,非洲的政治安全還面臨着復雜深刻的挑戰。非洲國家政治的內部普遍趨穩趨治,自主維護安全、提高治理的能力增強、觀念改進,雖有外部各種風險挑戰溢出幹擾,但不至於逆轉非洲政治安全總體改善的大趨勢。
02、不確定性風險持續
《非洲發展報告(2018-2019)》指出,2018年,受益於大宗商品價格回升、世界經濟復蘇勢頭增強、國內需求增長強勁等因素影響,非洲大陸經濟增速繼續超過3%的水平。預計2019年非洲經濟增長率仍將保持在3.5%左右,主要拉動因素有私人消費和公共投資持續增長、大宗商品價格上升、石油產量增加、良好的天氣條件等。
預計2019年東非地區經濟增速將提升至6.4%,主要拉動因素有私人投資、基礎設施公共投資和外國直接投資同步增長、工業和服務業擴張、私人消費持續快速增長等。受益於加納、科特迪瓦和塞內加爾持續快速的經濟增長,以及尼日利亞經濟復蘇勢頭增強,2019年西非地區經濟增速預計將提升至3.4%,主要拉動因素有石油價格上升和石油產量增加,服務業擴張、私人消費和基礎設施公共投資增長等。
預計2019年,中非地區經濟增速將提高至2.5%,受益於大宗商品價格上升,石油和天然氣生產增加,農業綜合經營、礦業、制造業和服務業的同步增長等因素;北非地區經濟增速將略降至3.4%,主要源於石油價格上升、天然氣產量增加、對非石油部門(制造業和服務業)的持續投資等因素;南部非洲地區經濟增速將提高至2.1%,主要受益於農業產量增加和大宗商品價格上升等因素。
值得關注的是,非洲大陸自由貿易區的正式啓動將爲非洲經濟增長提供新的動力來源,未來區域內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將大大降低,區域內貿易規模將不斷擴大,這將促進各國生產、服務多樣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速,最終區域內貿易、經濟多樣化和工業化之間將有望步入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良性軌道,爲非洲經濟增長和結構轉型提供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和更堅實的基礎。
展望未來,在上述拉動經濟增長的有利因素之外,還應看到非洲經濟可持續增長仍然面臨諸多域內外的風險因素。當前世界經濟面臨下行風險,發達經濟體、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的增速減緩,全球工業生產和貿易增速出現下滑,全球外國直接投資規模縮減,美國和中國貿易爭端懸而未決,盡管主要的工業類大宗商品價格有所回升,但是石油價格波動性仍然較大,未來世界經濟增長前景並不樂觀。
爲了抵御外部環境惡化的衝擊,非洲國家需要更多地倚重內生動力,促進經濟可持續增長。然而從域內發展層面來說,非洲國家面臨政府債務風險上升、糧食安全形勢嚴峻、長期經濟增長動力不足等制約經濟可持續增長的風險因素。非洲部分國家還面臨政治局勢不穩定、社會治安惡化和恐怖主義襲擊等政治和安全風險。
當前非洲國家的財政赤字、經常項目逆差狀況仍未改觀,部分國家的通貨膨脹率高企,宏觀經濟穩定性依然堪憂。迄今爲止,非洲國家經濟增長的速度和質量尚無法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和非洲聯盟“2063年議程”。對於非洲國家來說,若要推動國民經濟步入可持續增長的良性軌道,當務之急是尋求有效應對經濟可持續增長潛在風險的政策舉措,構建符合各國國情的經濟可持續增長新路徑。
03、對非投資逆勢增長
9月24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中國非洲研究院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非洲黃皮書:非洲發展報告(2018~2019)》。黃皮書指出,非洲外貿與中非貿易發展態2017非洲外貿總額變動態勢和全球外貿態勢基本同步,但非洲外貿增長稍弱於全球平均水平趨勢並未改變。
資料顯示,2017年,全球資本流動出現了明顯的收縮,美國財政和金融政策的急劇調整導致全球資本流動出現結構性變化。非洲國家由於在全球產業鏈上整體處於較低的位置,深受全球資本流動變化的衝擊與影響。
2017年,非洲國家的外國直接投資(外資)流入量爲417.7億美元,在發展中國家佔比爲6.2%,成爲自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爆發以來流入量最低的一年,同比降幅達到21.5%。這表明外資在增加對發展中國家流入時對非洲的興趣下降。
就外資流入的區域分布而言, 54個非洲國家的外資流動呈現明顯差異。其中,北非地區主要在地緣上與歐洲相關,利用外資能力較強,但佔比有所下降;西部非洲地區經濟一體化水平較高,吸引外資能力不強,但國別分布相對平均;中部非洲和東部非洲有少數國家吸引外資表現突出,其中埃塞俄比亞成爲東部非洲吸引外資熱點;而南部非洲國家則成爲非洲國家外資流入的窪地,僅佔非洲國家外資流入總量的9.2%。
與此同時,非洲國家加快了區域一體化進程,建立“非洲大陸自由貿易區(African Continental Free Trade Area)”,推動非洲單一空運市場(Single African Air Transport Market)建設,爲各類要素資源的自由流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有利於非洲大陸吸引更多的外資。
據了解,在非洲地區整體外資流入量降低五分之一的情況下,中國企業對非投資逆勢增長。2017年,中國企業對非投資41億美元,同比增長了70.8%,佔當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的2.6%,主要流向安哥拉、肯尼亞、剛果(金)、南非、贊比亞、幾內亞、剛果(布)、蘇丹、埃塞俄比亞、尼日利亞和坦桑尼亞等國。
從投資存量上看,截至2017年末,中國企業在非洲投資的存量爲433億美元,佔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存量的2.4%。按照投資行業分布,建築業、採礦業、金融業、制造業,以及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居中國對非投資前五位,合計367.4億美元,佔當年末全部投資存量的84.8%。總體看,中國企業對非投資行業集中度略增且行業結構有所調整,中非制造業合作進一步加強,金融業投資增長更快。
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峯會召開,並通過了“八大行動”,爲未來中非投資合作提供了新動能。爲此,中國對非投資合作可在以下方面着力,進一步落實論壇共識。其一,把握形勢變化,積極參與非洲經濟轉型升級。其二,促進要素流動,有效探索自由貿易網絡建設。其三,踐行“八大行動”,構建更緊密中非命運共同體。其四,改善投資環境,中非協同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其五,探索三方合作,實現各方互利共贏。
西方礦業巨頭爲了追求利益最大化,爲了最大程度的降低風險,業務範圍已經悄悄地發生了轉移,例如嘉能可等公司已經在逐步縮減非洲的業務,碰完釘子之後,在他們的眼中非洲已經不再是曾經礦業投資的黃金區域了。
我國礦業公司卻表現爲對非投資逆勢增長?爲什麼?
首先,我們已經在非洲修了數不清的公路,幫助非洲兄弟建設了衆多社區,解決了無數個就業崗位,在合作開發資源的同時,始終秉持着合作共贏的理念,這是一個大國的擔當。
其次,礦業公司追求利益無可厚非,一旦走出國門,就承擔了更重要的使命,保障國家資源安全,我國的跨國礦業公司就是先鋒。
最後,西方礦業巨頭在非戰略調整,也留給了我國礦業公司更多地空間,雖然挑戰可能會大於機遇,但我們必須要堅持下去,畢竟在世界範圍來看,留給我國礦業公司施展拳腳的地方已經不多了,中國礦業公司必須挺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