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嶺南韶關冶煉廠銅回收環保技術改造項目成功投運

銅雲匯 2021-04-13 20:14

4月9日上午10:00,伴隨着絢爛多彩的禮炮,金黃色銅液唱着歡快的歌從銅轉爐中流淌而出,標志着中金嶺南韶關冶煉廠(以下簡稱“韶冶廠”)重點技改項目——“銅回收環保技術改造項目”正式試產成功投入運行。韶冶廠、各參建單位負責人及相關人員共同見證了這一激動人心時刻。春天,是孕育希望的季節,和煦的微風輕撫北江兩岸。韶冶廠鉛電解車間在春日的暖陽下迎來了新生命的誕生,廠房內的轟鳴聲猶如一個呱呱墜地的嬰兒清澈的啼哭,撞擊着在場每個人的心房,讓他們臉上泛起笑的漣漪。

中金嶺南韶關冶煉廠銅回收環保技術改造項目成功投運

銅回收環保技術改造項目使用富氧底吹冶煉技術,單爐粗銅產量大於20噸,設計產能達3000噸/年,該生產工序銅回收率預計達到92%以上,能耗成本降低60%左右。新系統的投入使用,對無廢冶金技術研發、提升綜合回收能力和盈利能力有着重要意義,爲韶冶廠“廠區變園區、產區變城區”改革推進,轉型升級高質量高效益綠色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堅定方向 一往無前

廣晟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在劉衛東到韶冶廠調研時強調:項目建設是增強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抓手,對推企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要高度重視技改項目質量,以高質量項目建設促進企業高質量發展。

中金嶺南先後投入大量資金支持韶冶廠現有生產系統升級改造,爲企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環境。面對制約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和瓶頸約束,廠領導班子清醒認識到,堅定不移做強綜合回收、提升企業盈利能力、走資源綠色循環利用之路是韶冶廠的不二選擇,爲此,銅回收環保技術改造項目應運而生。

中金嶺南韶關冶煉廠銅回收環保技術改造項目成功投運

一聲令下,迅即行動。韶冶廠迅速明確項目責任分工,成立項目攻關小組,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質量,最優的效益,把項目打造成“標杆工程”。項目建設得到了中金嶺南公司的高度重視,廣晟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中金嶺南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餘剛,總裁張木毅等公司領導多次到項目現場調研指導,要求韶冶廠要把項目建設好,爲轉型升級改革發展打下牢固基礎。

韶冶廠班子成員也多次深入施工現場,監督施工進度和質量。韶冶廠、建安公司、株洲火炬、港華燃氣等參建單位人員扎根項目現場,放棄休假,全身心投入到項目建設中,掀起了全力以赴爲項目建設的熱潮。

衆志成城  攻堅克難

用富氧底吹工藝吹煉鉛冰銅並用天然氣作爲燃料加熱,在全國尚屬首創,沒有先例可循。項目組就是憑借着敢爲天下先的拼勁闖出了一條自己的路。

項目伊始,受新冠疫情影響,設備選型、施工進度等困難迎面而來,項目組千方百計收集設備參數信息,盡可能全面準確掌握設備狀況,以便做出準確判斷。在土建過程中,因地下水量大增加了新廠房建設難度,鉛電解車間與施工方一起想辦法,用引水管將地下水排出,確保了施工進度。

在項目攻堅階段,韶冶廠、建安公司、株洲火炬聯合成立銅回收環保技術改造工程臨時黨支部,黨旗所指即是戰鬥方向,臨時黨支部凝聚起全體黨員克服一切困難的磅礴力量。他們以創新爲驅動,成功解決了破碎、配料、吹煉、產品飛邊毛刺等難題。他們密切配合,朝着目標堅定前行,爲確保項目高質量如期完工,把項目打造成樣板示範工程提供了堅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綠色發展 責無旁貸

韶關市委書記王瑞軍多次指出:綠色是韶關的底色,生態是韶關的名片,保護好韶關的生態環境、築牢粵北生態屏障,是韶關發展義不容辭的責任擔當,也是韶關實現高質量發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礎。

韶冶廠始終把環境保護工作放在首要位置,踐行“萬無一失一失萬無”安全環保理念,以強烈的擔當履行國有企業社會責任,全力爭當北部生態發展區高質量發展排頭兵,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充分考慮環保因素,推動工廠綠色可持續發展。

富氧天然氣燃燒系統煙氣產生量少,使用清潔能源,燃燒產物純淨、單一,環保效果明顯。針對試運行過程中扁布袋收塵效果較差問題,廠黨委書記、廠長鍾勇明確指示:“工廠發展絕對不能以犧牲環境爲代價”。技術攻關小組立下“軍令狀”,分析原因,制定解決法案,經過幾十個日夜的奮戰,銅轉爐達到顆粒物排放限值要求,一條綠色環保的生產線展現在眼前。韶冶廠通過技改項目建設做好循環經濟產業,彰顯企業社會責任,全力推動現有生產系統轉型升級綠色發展的信念堅定不移!

近年來,中金嶺南公司堅持“無畏無界 無止”創新理念,瞄準瓶頸短板,年投入科研費用超3億元,在加大自主創新力度的同時,加強與國內各大科研院所及院士團隊的合作,開展技術攻關,全力破解行業核心技術難題,提升創新發展能力。堅持以優質大項目推動公司大發展,強化施工力量,嚴控工程質量,加快建設進度,確保科技創新、技術改造項目早建成、早達產、早創效,爲加快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貢獻力量,以優異成績慶祝建黨100周年。(吳克文)

今日銅價微信推送
關注九商雲匯回復銅價格
微信掃碼

相關推薦

微信公衆號
商務客服
展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