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臺泵、13000個閥門、50000米管道……他能如數家珍般娓娓道來;現場感受一下運轉設備的溫度和氣味,就能對“運轉是否正常”知道個八九不離十……他就是首批中鋁集團“中鋁大工匠”稱號獲得者,來自西南銅業分公司電解分廠淨液工區的王盛。
從“小鮮肉”到“大工匠”
電解分廠主要擔負着西南銅業最終主產品——陰極銅的生產任務,而淨液工區又是整個分廠的中樞循環調控系統,是陰極銅產量和質量的關鍵所在。把分廠比作人體,如果循環系統出現問題,就可能導致疾病的發生,同理,電解液的循環不正常、除雜不徹底,最終產品出現質量問題是“板上釘釘”。
說起自己與企業32年的情緣,王盛難掩內心的激動。他是“銅二代”,父母的耳濡目染,讓他漸漸對企業有了難以割舍的情愫。
1986年,18歲的王盛進廠工作,輪崗培訓半年,被分配在電解車間(1991年改爲分廠)做電調工,處理電解槽面陰極板短路。這一幹,就是10年。10年間,他見證了產量逐年增加、技術進步、企業改制等點點滴滴。在總結自己的第一個“10年”時,他說:“在槽面一幹就是十年,最初的新鮮感被枯燥乏味的重復性勞動所取代,自己的思想產生了波動,覺得沒有方向,想換個崗位時,領導疏導和父母的耐心勸解,心情才慢慢平復。”“其實,回過頭想想,第一個10年恰恰是我打基礎的10年,沒有這段時間對心性的磨練,就沒有後面的作爲,我要感謝這枯燥乏味的10年。”
1997年底,王盛調入淨液工區酸泵組,1998年擔任酸泵組副班廠,2000年擔任班長,2006年擔任淨液工區副工區長。在第二個10年裏,他在淨液工區這方小天地裏,硬是幹出了“大作爲”。“我有幸經歷了分廠的擴能改造,隨後五、六跨,七、八跨相繼投產。隨着產量的增加,電解液雜質出現波動,真正的挑戰到來了。”憋着一股勁,王盛帶領班組成員一起來啃這塊“硬骨頭”,也正是在這一時期,他打開了心結,熱愛上了這份工作,實現了從“入門”到“精通”的跨越。
2013年,王盛擔任淨液工區工區長。他的第三個10年,也是西南銅業快速發展的10年,艾薩電解九、十跨等一批項目陸續投產,產能進一步擴大,對淨液能力的要求更高了。從此,探索的腳步就沒有停頓過,一代代電解人對技術技能的不斷探索與實踐,傳承和積累,讓西南銅業產能提升的步伐穩健輕快。
3個10年,從“小鮮肉”到“大工匠”,堅守一份執着的信念,三十年如一日就幹好一件事——守好自己的“責任田”,把淨液工區的能力發揮到最大,不辜負自己的默默付出,不辜負父母的諄諄教導,不辜負團隊的殷殷期盼,不辜負領導的支持信任,不負流年,不辱囑託,不甘落後,把自己的命運與企業的發展緊緊連接在了一起。
從“門外漢”到“內行手”
由於最初設計的淨液系統只能匹配30餘萬噸陰極銅的生產。近年來,隨着原料成分的日趨復雜及產量的不斷攀升,電解液成分均勻化控制難度大、電解液雜質脫除能力不足、淨液系統自動化程度不高等問題導致總銅庫存居高不下,資金佔用大幅增加。
2000年,西南銅業引進了全國銅冶煉企業第一臺進口電解液精細過濾機。可新機器剛安裝到位就“水土不服”,跟分廠的自動化程序不匹配,運行起來問題頗多。
不能讓投資打水漂,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王盛帶領班組成員出主意、想辦法,愣是把這個洋玩意“玩轉了”。不僅如此,經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分廠竟玩出了自己的“套路”。截至2018年,分廠自主設計並自行找廠家制造,新增了5臺過濾機,節約設備採購成本900餘萬元。經過10餘年的摸索,過濾機性能優於國外同類型產品,並獲得了國家實用新型專利。
2012年,他帶領團隊主導的“控制電銅含銀”項目獲得科技項目三等獎。同年,“硫酸銅系統脫鈣工藝優化”項目實現全部母液過濾,減少了陰極銅上沿產生“白線”現象,脫鈣量比改造前增加了近3倍,創造經濟效益近百萬元。
近3年來,淨液工區最大的改造項目就是圍繞“電解淨化系統提升改造”開展的,“硫酸銅二系蒸發系統改造”“硫酸銅自動離心、自動打包改造”“硫酸鎳蒸發系統升級改造技術”等是最困難,也是最能體現提質增效的子項目。在狹小的廠房空間內邊施工、邊生產,交叉作業多,還要兼顧安全環保,其難度可想而知。然而,沒有一個人叫苦叫累。通過項目改造,在陰極銅產能提升12%的情況下,電解液含鎳下降2.93g/L,達到歷史最優;硫酸鎳產量同比增加了26%;硫酸銅蒸汽單耗下降11.95GJ/t;陰極銅綜合蒸汽單耗下降0.05GJ/t-Cu,年創效270餘萬元;同時,實現了硫酸銅的自動離心打包,爲國內首家從銅電解廢液中一次性產出主品位硫酸銅96%的自動化生產線,並有效降低了勞動強度,提高了安全本質化水平,爲企業圓滿完成陰極銅產量目標任務打下堅實基礎。
2018年,西南銅業完成硫酸銅產量8800噸,比2017年增產4880噸;完成硫酸鎳產量3300噸,比2017年增產1600噸,創造產值上千萬元,爲企業完成利潤目標貢獻了“真金白銀”。截至目前,王盛的團隊已先後發現解決各類設備、工藝“疑難雜症”200多例,挽回經濟損失上百萬元,節約財務費用1600餘萬元。
因爲技術技能出衆,王盛還支援過赤峯雲銅、東南銅業的建設,展現了“大工匠”的風採。
感謝團隊 感恩家人
“現在的工業化生產都是流水線作業,生產環環相扣,我負責的只是淨液工區的事情,我的成功離不開上下遊分廠及工序間的互相配合。當然,還有我的團隊。”
“一滴水只有融進海洋才有衝擊的力量,沒有團隊,我一個人也是獨木難支。”談起近3年來的改造項目,他表示,最應該感謝的是團隊。團隊成員談起王盛,也是贊不絕口,淨液工區副工區長李發成對他的評價是:“做事踏實認真,有上進心,對人和善,吃苦耐勞。”
在王盛身上,對“工匠精神”最好的注解就是“專注、專心、專業”,專注於某一領域,專心於學習技能,專業於幹得出彩,這就是新時期產業工人的“匠魂”,沒有豪言壯語,只有低頭耕耘;沒有花拳繡腿,只有實打實幹;沒有拈輕怕重,只有挑起大樑。
說起家庭,王盛臉上洋溢起幸福的微笑。“平日裏工作忙,顧不上家,愛人從來沒有抱怨過,家裏的老人大部分時間都是愛人在照顧,兒子放假沒時間多陪陪他,心裏有些過意不去。”“爸,您放心工作,假期我帶家裏老人去旅遊,幫您盡孝。”兒子的話讓王盛哽咽了。說到這裏,他感慨地說:“家庭是我事業的堅強後盾,沒有家人的支持,我不可能歷練成‘中鋁大工匠’,這份榮譽有家人的一半。”
“黨員就是要衝鋒在前,說一千道一萬,不如擼起袖子帶頭幹,幹成一件事、成就一批人,這就是合格黨員。”工區長、黨員、父親……王盛就是在這幾種角色的轉換間,賦予了“中鋁大工匠”新的精神內涵。
新時代呼喚“工匠精神”,在西南銅業“全面創一流”的路上,必須攜“工匠精神”一起前行,唱響新時期產業工人的嘹亮戰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