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建設國家重要現代制造業基地的重慶,12月28日迎來了一家世界級的制冷用精密銅管制造龍頭企業——金龍精密銅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金龍集團”)。在重慶萬州舉行的“金龍集團重組籤約暨年產8萬噸精密銅管銅合金管項目投產儀式”上,萬州經開區負責人表示,經過之前與金龍集團的“委託加工合作、產能轉移合作、資本合作”,金龍集團已經實現了訂單增加、盈利提升的目標,此次進一步進行重組後,將促進金龍集團進一步擴大有效產能,爭取在重組後實現上市。
金龍集團是制冷用精密銅管領域的的龍頭,市場份額穩居國內第一。然而近年來,因資本結構過於依賴銀行貸款,出現了資金流問題。金龍集團創始人李長傑多方尋路,最終和重慶萬州區達成了戰略合作,經過兩年多的對接推進,重組終於落下大幕,重慶萬州成爲金龍再創輝煌的新的出發點。
兩只手共同優化資源配置
12月28日上午,萬州經開區高峯園工業區,藍天白雲,彩旗飄飄。在來自河南新鄉總部的金龍員工、萬州區及經開區有關負責人、參建單位代表、河南及重慶媒體記者的見證下,金龍集團董事長李長傑與萬州區政府正式籤下戰略重組合作協議。
“能與重慶萬州區政府合作,是金龍集團最好的結局!我感謝萬州政府和人民對金龍近年來的支持,我們將更加努力,讓金龍成爲萬州政府滿意、財稅滿意、百姓滿意的企業。”李長傑對記者說。
28日投產的是金龍銅管一期工程。據悉,該項目佔地100餘畝,項目總投資13.8億元,共建設三條精密銅管生產線。生產線設備來自於芬蘭、意大利、美國、日本等著名裝備制造商,加上金龍集團的專利技術,建成後將成爲全球行業內最先進的“鑄軋法”銅管生產線。
三條生產線全部投產後,銅管產能將達到8萬噸,銷售收入將達35億元,每年實現入庫稅金5400萬元;再加上已經落戶萬州、投資3億元的金龍銅貿易項目,除了貢獻稅收外,還將安排500餘個就業崗位,並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在新項目投產的同時,萬州政府正在抓緊對金龍進行重組,力爭創造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一個雙贏樣板。
一方面,金龍集團缺資金,萬州方面“雪中送炭”,讓“資金飢渴”的金龍獲得生產性資金流,保證了生產和市場,保住了品牌影響力。金龍回歸國有經濟,是浴火重生的新契機。
另一方面,對萬州來說,戰略性重組金龍,有助於萬州經濟發展和百姓就業。更重要的是,引進金龍集團,等於引進了國際一流的銅管生產工藝和裝備生產技術,對促進萬州地區制造業實力的整體提升意義重大。
在中國經濟從高速度增長到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中西部經濟的融合越來越緊密,萬州與金龍的重組合作,也是通過市場和政府兩只手共同對資源配置進行優化的一次寶貴嘗試。
技術創新,從制造到創造、智造
很大人不太熟悉金龍集團,有人會把它和金龍客車混淆。但在有色金屬行業,在空調冰箱等制冷行業,金龍集團可謂無人不知,銅管年產能55萬噸,掌控着國際上最爲先進的銅管加工技術和裝備生產工藝,其“銅管高效短流程技術裝備研發及產業化”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金龍集團的第一條“鑄軋法”生產線是上世紀90年代利用芬蘭出口信貸提供的4000多萬美元銀行貸款,雖然設備來自發達國家,但技術上還不成熟,芬蘭奧託昆普公司軋銅設備設計年產量6300噸,但投產很長一段時間,銅管的成品率都不足25%,以致到1994年底,企業已拖欠銀行利息超過千萬,資產負債率高達116%。
危難之際,李長傑出任金龍集團的前身新鄉無氧銅材總廠廠長。有長期基層工作經驗的他深知技術缺失是金龍發展受挫的“瓶頸”,提出了“尊重、學習、創新、提高”的經營理念和“引進技術——消化吸收——超越創新”的科技方針,組織技術攻關,使空調機兩器用薄壁銅盤管初步實現了國產化,替代了進口,綜合成品率達到80%以上,業奇跡般復活了。
在記者見面會上,李長傑說,金龍集團能夠發展二三十年屹立不倒,底氣在於持續不斷的技術創新能力,從制造到創造、從創造到智造,實現了“三級跳”。金龍集團研發出的具有高技術含量的高清潔度無氟銅管,推動了我國無氟冰箱和無氟空調產業發展;自主開發的超細徑、瘦高齒等系列高效傳熱內螺紋管,帶來了空調產業劃時代的技術革命,使空調體積減少了四分之一,能效提高15%,節約銅管用量20%左右;三輥軋機獲得兩項原始創新專利技術,鑄軋法生產精密銅管工藝被評爲河南省工業和信息化科技成果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正是憑借“金龍智造”的優勢,金龍集團取得了制冷銅管市場的話語權,結束了中國不能生產高精度、高效傳熱銅管的歷史,使進口銅管的市場佔有率由98%下降至目前的3%。金龍集團也成爲世界上空調管新國標GB/T17791—1999主起草單位和制冷無氟管、內螺紋管的國家行業標準的第一起草單位。
上市遇阻,“屋漏偏逢連陰雨”
上市是金龍集團20多年來的夢想。作爲一家當年的集體小廠,缺乏資金積累和便捷的融資渠道,金龍銅管從起步就面臨資金困擾。2000年初,金龍將企業的性質從集體逐步改制爲股份制企業,但受各種因素影響,改制步履維艱,直到2004年年底才最終改制爲股份制民營企業,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
盡管上市道路曲折,李長傑卻沒有等、靠、要,而是抓住市場機遇,利用銀行貸款迅速發展自己,銅管生產規模從2003年的11萬噸突破到2014年的近45萬噸,幾乎是一年一大步。通過擴張,金龍不但可以生產高品質的銅管系類產品,還能生產世界一流的銅管生產裝備,這樣的“兩棲”模式讓金龍以最少的投資得到最大的效益,規模和技術實力迅速從國內第一到亞洲第一,集團銷售收入從2006年的110億元突破2014年最高時的380億元。
金龍集團深知,企業發展快,積累少,無論是兼並或者新建企業、流資使用等,都是靠銀行給予的極大支持,但這畢竟不是發展長久之計。2008年初,金龍開始引進戰略投資者,渣打銀行、高盛和雷曼兄弟三方聯手出資9000萬美元持有金龍集團25%的股權。自此,金龍集團的銅管業務啓動了上市程序。
然而,較高的財務成本壓縮了銅管的利潤,加上2012年底IPO審核停擺,金龍銅管被擋在資本市場大門之外。2014年國家重啓IPO,證監會公布的《上交所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正常審核狀態企業基本信息情況表》中,金龍銅管的名字已經不復存在。2014年6月,利用銅材進口虛假倉單重復抵押騙貸的青島港融資騙貸案事件爆發,許多銀行開始對有色金屬原材料縮小融資規模,作爲銅加工企業的金龍銅管“躺着中槍”,銀行貸款被回抽。不到一年時間,金融機構就壓縮了金龍集團的授信規模、減少流動融資20億元以上。致使金龍短貸長投高達30多億元,一度面臨資金鏈斷裂的風險。
2013年金龍準備上市期間,預審會曾經通過,金龍超前使用短期銀行貸款建設幾個國家發改委批準的募投項目,原計劃上市募集資金到位後立即進行置換。由於IPO叫停,不僅這些項目可能半途而廢,美國、墨西哥投資的銅管工廠會也可能遭受超過2億美元的巨額損失。在最困難的時候,金龍集團從內部實行管理層減薪,要求集團及所屬子公司享受年薪的管理者,除保證生活費和基本收入外,其他所得將同本人給企業帶來的收益掛鉤,最大限度地調動和發揮管理者潛力,爲公司創造利潤;第二是挖潛增效,通過優化組織管理,妥善分流20%左右集團所有下屬子公司非生產性員工及職能部門管理人員,保證每年減少支出3000萬元;三是苦練內功,將公司的各項經營指標層層分解到工廠、班組和個人,杜絕一切跑冒滴漏和浪費。
即使這樣,資金缺口仍很大。關鍵時刻,2015年4月海亮集團有限公司及時出手相助,但好事多磨,由於2015年底股市大跌,重組無法進行下去。
李長傑回顧過往的挫折時說,“金龍集團在技術創新上是強者,但在資本運用上比較薄弱,怪不得別人,要怪只能怪我們對資本市場認識淺了,路子少了,步子慢了,而企業在糧草未行前又擴張太快了。”
多方助力,讓金龍從洶涌的“紅海”中奮勇前行
世上沒有絕望的處境,只有對處境絕望的人。在宛如“躺倒在重症監護室裏,每時每刻都在經受惡魔摧毀的考驗”的時候,李長傑沒有放棄,他在企業內刊上寫道:“愛護金龍,守候幾十年爲之奮鬥、生存、發展的大船,讓它能夠起死回生,重新擔起創新制造、國際領先的重擔,是所有人的心聲,演變爲金龍人一首悲壯的雄歌!”
2016年6月,在員工文化論壇上,李長傑坦蕩地說:“金龍的幾十年都是在風浪顛簸中度過來的,要是怕這怕那,金龍還能走到今天?金龍不是嚇大的,也不是怕大的,而是拼搏實幹幹大的!”他還當場朗誦了王昌齡的《出塞》一詩:“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他說,他就要當龍城飛將,全力幫助金龍解困。
金龍受困,多方支援。2015年以來,國家發改委、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河南省及新鄉市人民政府等都在幫助金龍。新鄉市委書記張國偉一上任就親自到金龍召開現場會,分析困難成因,對中短期解困、長期良性健康發展做出安排,還親自帶着省內一家國有大企業到金龍考察談合作。
上下遊合作商也伸出援手,和金龍集團“抱團取暖”。格力電器把原來金龍所佔的50%的訂單比例提升到60%,美的、海爾主動爲金龍集團提供供應鏈貸款,一些銅材供應商借銅給金龍。
在各方支援下,正當金龍左衝右突仍無法脫困的關鍵時刻,萬州區政府獲得這一信息,經反復考察後決定出資合作,很快幫助金龍銅管集團渡過難關、起死回生,重新走上了發展正軌。2017年金龍銅管全年實現產量50萬噸,創有史以來最好水平,衝出連續三年虧損的陰霾。對金龍人來說,這是多麼激動人心的事啊!
採訪中,李長傑說:“患難見真情,十分感謝在金龍困難時期對金龍幫助的朋友。正是他們的傾力相助,金龍才沒有倒下去。但我們也深知,要徹底解決金龍的資金困難,必須進行股權置換,只有這樣才能最終激活金龍的創新力和發展力。”
“沒有萬州區的及時援手,就沒有金龍銅管集團的今天。”李長傑回憶道,萬州區政府眼光精準,既看到了金龍的現在,更看到了金龍的未來,敏銳地捕捉到了金龍銅管集團戰略性重組中的招商引資契機。自2016年4月開始,萬州區先後派出多個專業工作組到金龍銅管集團考察,並於同年7月份正式敲定重組計劃。
接到萬州區的反饋後,李長傑的第一反應是:“金龍有救了!”他激動之餘,在給重慶萬州提供的金龍資料上,寫下了這樣一段話:“金龍在國際化的道路上被颶風折斷了翅膀,一片自豪轉變爲痛苦與呻吟,幸運的是,我們遇到了起死回生的‘華佗’。”
被壓抑了太久的他,終於長長地出了一口氣。
二次轉制,重歸新國有企業
“金龍過去就是一個國有企業,國有的中科院科儀技術中心後來也納入了金龍,國營新鄉調速電機廠進來了,山東龍口銅管廠、曹縣銅管廠進來了,江蘇太倉銅管廠也相繼加盟。從1994年改制開始,7個國有企業聚集,金龍形成了由工程師、員工主導的民營金龍。不過,隨着我們與萬州重組的全面展開,現在我們是又回歸國有了,金龍成爲新國有企業,就是把民企的活力和創新力,與國有資本的資金實力和資源配置能力相結合,朝着19大報告中所說的‘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培育若幹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羣’的目標邁進。”回顧金龍的治理結構變遷歷史,李長傑深有體會地說。
在萬州經開區領導看來,重組金龍、扶起金龍、讓金龍從虛弱中強壯起來,這一近期目標已經超額完成,下一步是再送一程,推動金龍成功上市,實現多方共贏,實現金龍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據悉,開展合作以來,萬州先後在河南新鄉和上海市與金龍銅管集團的合作銀行進行座談和磋商,並與金龍銅管集團一道拜訪格力、美的等重點大客戶,通過穩定合作銀行和客戶,爲企業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
同時,組建萬州經開區股權投資基金,全部投入金龍銅管集團的日常運營,爲企業提供了有力的資金支持和保障;並按照“保本微利、讓利金龍”的原則開展委託加工,讓產品利潤重新流入金龍,增強了企業發展能力。
另外,萬州方面已經收購了金龍股份的的5.53%的股份,同時還收購了金龍與德國合資生產高端銅板帶的企業凱美龍16%的股份。金龍集團萬州搬遷建設小組已經成立,金龍注冊地變更爲萬州已經完成,財務稅務登記、人資保險等變更手續也將年底完結,總部的所有職能部門、銅管技術研發的三大核心“中科院銅管工程研究中心”、“金龍集團應用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金龍集團博士後工作站”搬遷前的準備工作也正在有序進行。
2017年12月下旬,萬州經開區已經按照雙方協議,收購了90%以上的金龍銅管股份,金龍銅管回歸國有已有圓滿結局,上市啓動即將展開。
在12月28日舉行的重組籤約上,李長傑表示,力爭在2018年年底前三條生產線全部投產。他用了16個字表達對萬州的感情——“感恩萬州,立足萬州,發展萬州,扎根萬州”。
潮平兩江闊,風正一帆懸。在美麗的平湖萬州,新金龍正高昂龍頭,翱翔奮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