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紹興首起跨國並購花落“海亮”。
3月31日,浙江海亮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其與KME集團的交易完成了正式交割。海亮股份以1.19億歐元收購了KME集團在歐洲的5家工廠。這起並購交易的完成,將幫助海亮股份迅速建立其在銅棒行業的領先地位。
海亮股份是紹興首批“走出去”的民企之一。從2007年開始在越南建廠,再到2016年並購諾爾達集團銅加工業務、美國JMF公司,再到今年收購KME集團的5家工廠,海亮股份完成了銅加工的全球布局,這家跨國巨頭的銅加工“帝國”之路越走越寬廣。
“吃”就要“吃”最好的
與KME集團達成並購交易,海亮股份花了近2年時間。KME集團是總部位於德國的全球銅加工的領袖企業,是產能最早突破100萬噸的巨無霸企業。“KME曾是我們學習的標杆企業。”海亮股份董事、董事會祕書錢自強說。
2017年3月,正在謀求轉型的KME集團,想要出售旗下的銅管、銅棒的業務。當時,海亮股份已成爲全球最大的銅管出口企業,但出口至歐洲的銅管數量仍很少,僅有幾千噸。“歐洲市場一直很難拓展。”錢自強透露,拿下KME集團,對海亮股份拓展歐洲市場意義重大。
“參與全球競爭的銅加工巨頭,就那麼幾家,大家彼此都認識。”錢自強說,這次並購談判耗時近2年,原因是雙方對收購價格、標的範圍有較大爭議,來來回回談判了好幾輪。“一開始我們只想收購銅棒,後來銅管、銅棒都全買,再後來決定銅棒全買,銅管買一部分。”
2019年1月,海亮股份與KME集團籤訂了並購協議,收購了其分布在德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的5家工廠,共有1000多名員工,產能包括5萬噸銅管、23萬噸銅棒。海亮1989年起家時是做銅棒的,1996年開始做銅管,一直做到全球最大,但銅棒卻一直沒有發展起來,海亮的銅棒產能去年還只有五六萬噸。錢自強說,銅管總會碰到一個“天花板”,銅棒將是海亮未來發展的一個重點。
此次收購標的中,還包含了商標和專利,將幫助海亮股份提升高端銅合金產品的技術研發與制造能力,進一步在歐洲市場站穩腳跟。
相信自己更優秀
中國企業完成海外並購後,往往要吸收先進的西方管理理念,海亮股份卻決定要輸出管理。
完成歐洲5個工廠的交割後,海亮股份派出20餘名員工赴歐洲,就整合工作進行對接。“在精細化管理方面,我們比國外同行的效率還要高。”錢自強自信地說,“因爲我們扎得深,最終也體現在了企業報表裏,公司淨利潤要比行業平均水平高出好幾個百分點。”
這份自信,既與這些年深耕主業、苦練內功有關,又與海亮股份較早地“走出去”參與跨國經營有關。
在精細化管理方面,錢自強舉了兩個例子:庫存管理和風險管理。在庫存管理上,海亮股份做到了“原材料提前2天採購,放在我的倉庫裏”,因爲倉庫裏壓一天就是一天的財務費用。“很多西方同行,採購周期是1個月,因爲他們不考核資金成本。”錢自強說。
在風險管理上,經過多年的探索,海亮股份也探索建立了一整套體系。“我們企業有一條紅線,就是風險關。”錢自強說。據介紹,銅價佔到了海亮股份經營成本的90%,且銅價波動性極強,但波動再厲害,有了成熟的風險管理體系,也能把影響降到最低。
海亮股份“走出去”第一站選擇越南。2007年,海亮股份在越南建了一個小型銅加工企業,2008年又在越南前江省建了一家產能超7萬噸的銅加工廠。如今,這家銅加工企業已成了當地納稅第一大戶。“很多浙江企業去越南辦廠前,都會先到我們企業參觀。”錢自強說,在越南辦廠10多年,爲公司積累了豐富的海外經營經驗。
2016年12月,海亮股份以8.8億元人民幣收購了總部位於芬蘭的諾爾達集團旗下位於亞洲的3家工廠。諾爾達是全球最早做銅管的企業之一,有近200年的歷史。與3個工廠一起被收購的,還有諾爾達在全球的大量專利和商標。隨後的2年多時間裏,對諾爾達亞洲工廠的整合帶來了正向的協同效應,這些工廠的生產效率和經營效益得到大幅提升。2018年,從諾爾達收購來的3家工廠,年銷售額比並購前增長了60%多,實現淨利潤近億元,增長近90%。
並購總會有收獲
去年,海亮股份在美國休斯敦“吃”下了1200多畝工業用地,部分用地今年將用來自建工廠。“在歐洲是並購,在美國是自建。”錢自強說,因爲海亮股份在美國已經有了現成的銷售渠道——JMF公司。
2016年上半年,海亮股份斥資3000萬美元,收購了美國JMF公司。JMF是美國領先的空調制冷用管和水暖用管批發企業,以前一直是海亮股份的客戶。“這是一家有着70多年歷史的家族企業,在美國建立了完善的銷售網絡,但下一代不想繼承。”錢自強透露。
收購JMF的第一年,就產生明顯的協同效應。“大大帶動了我們的銅管出口。”錢自強說,以前,JMF向全球採購銅管,現在向海亮股份單一採購。
總結海亮股份的跨國並購之路,用錢自強的話說,就是“並購的時候會有一些意外的驚喜”。錢自強鼓勵紹興有實力的企業,碰到好的並購標的,要積極參與到跨國並購中去。“對行業、對公司的理解都會不一樣,因爲站位不同了。”錢自強說,他們也碰到了不少談崩的收購案,但即使並購失敗,也可以從中學到不少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