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中旬,滬錫價格在成功下探135000元/噸支撐後,展開一波V型反彈行情,隨後受制於147000元/噸附近壓力,震蕩回調。當前錫價在階段性調整後,將緩慢上漲,主要是基於以下幾方面原因:
全球錫礦供給乏力。目前,中國、印尼、緬甸錫礦供給佔全球60%以上,主導全球錫市供應。隨着我國環保督查日趨嚴格,錫行業規範出臺,國內錫礦供給呈現下滑趨勢,許多環保不達標的小型礦山被關停,產量規模受限。而印尼受錫礦品味下滑、開採受限的困擾,近10年來錫礦產量逐年下滑,加之礦企資本支出減少,無大型礦山投產,錫礦供給不足愈發明顯。過去數年,由於緬甸大量開採地表富礦導致富礦資源快速枯竭,現已轉入開採地表下的低品位礦,開採成本大幅上升。當前緬甸靜態的儲量/開採比僅爲11年,後續供給不足。
錫礦供應趨緊將逐漸傳導至錫錠。在環保限產及錫礦品位降低影響下,國內雲南、廣西等地錫礦供給保持偏緊格局。2017年1-11月,國內錫礦累計產量8.5萬噸,累計同比僅增長1.2%,增幅很小。1-11月進口錫礦25萬噸,累計同比下降42%。進口錫礦急劇減少,主要源於緬甸佤邦地區高品位原礦已基本開採殆盡,供應緊張,目前以低品位原礦開採爲主。由於錫礦開採量下降,佤邦當地選礦廠閒置率已達70%以上。這也使得高品位的錫礦加工費保持堅挺,疊加環保稅的開徵,國內錫冶煉廠生產成本提高,利潤空間受到擠壓。錫錠產量也隨之受到限制,產量增幅極其有限。2017年1-11月國內錫產量16.7萬噸,累計同比僅增長1.12%。隨着錫礦原料短缺,以及環保限產成爲常態,錫錠供應也將逐漸趨緊。
終端需求增速放緩。2017年1-11月,全球錫需求爲34.37萬噸,較上年同期減少1.8%。另據國際錫業協會預測,2017年全球精煉錫需求增幅放緩至2%,低於2016年的3.3%。在錫的初級消費結構中,錫焊料佔比65%,錫化工品佔比15%,鍍錫板佔比8%,玻璃佔比5%,青銅錫合金佔比4%。由於全球電子元器件集成化程度提高,電子產品體積變小,單位原件錫用量也隨之減少,從而導致錫焊料需求減少。另外,環保限產對錫化工領域需求也帶來抑制。截至1月中旬,上期所錫庫存和倫錫庫存分別爲5318噸、2135噸,較2017年12月分別下降2110噸、315噸,呈現出下降態勢。在終端需求側增速放緩情況下,錫庫存走低主要由供應端減少所致。
供給端收緊對錫價支撐開始顯現,需求側增速放緩使得錫價上行空間有限。短期錫價將圍繞143000元/噸附近整理,中期錫價或在140000-150000元/噸內區間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