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亞錫礦商轉戰海域開採

全球地質礦產信息網 2021-06-11 16:00

據礦業網(https://www.mining.com)6月7日報道,在印度尼西亞的邦加島(Bangka island)海岸,很多礦商每天乘船前往散布在海岸邊的數十座簡易的木制躉船來挖掘海牀上的錫礦,以獲取豐厚利潤。

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最大的錫出口國,錫用於食品包裝、電子產品,以及現在的綠色科技等各個領域。

然而,邦加-勿裏洞(Bangka Belitung)採礦中心的礦牀陸地上已被大量開採,使蘇門答臘島(Sumatra island)東南海岸附近的部分島嶼形成類似於月球景觀,巨大的採坑和高酸性的青綠色湖泊。

礦工們正在轉戰大海。

“在陸地上,我們的收入正在減少。沒有更多的儲量了。”51歲的礦商亨德拉(Hendra)說,“在海域,錫礦儲量要多得多。”他在該行業工作了10年,大約一年前轉而從事海上錫礦開採。

搖搖欲墜的浮船營地,柴油發電機黑煙滾滾,噪音很大,工人們用手勢進行交流。

和許多印度尼西亞錫礦商一樣,亨德拉(Hendra)經營着6個躉船,每個躉船由3到4名工人操作,用長達20多米的管道從海牀吸沙。

泵出的水和沙子的混合物流過一層塑料墊子,上面夾着含有錫礦石的閃閃發光的黑色沙子。

亨德拉是與印度尼西亞國營錫礦商蒂瑪公司(PT Timah)合作開發國有礦山特許權的數十家人工採礦商(artisanal miners)之一。

亨德拉說,礦工每挖出1公斤錫砂,可以獲得約7~8萬盧比(合約4.9~5.6美元)的報酬,而一個躉船每天生產約50公斤。

蒂瑪公司一直在提高海域產量。公司數據顯示,去年已探明的錫儲量陸地上爲16,399噸,而海上爲265,913噸。

大規模的擴張,加上有報道稱非法採礦者瞄準了離岸礦牀,加劇了與漁民的緊張關系。漁民表示,自2014年以來,由於他們的漁場不斷被侵佔,漁獲量已經銳減。

漁民阿普裏亞迪·安瓦爾(Apriadi Anwar)說,過去他的家庭收入足以支付2個弟弟妹妹上大學的費用,但近年來幾乎只能勉強糊口。

阿普裏亞迪說,漁網可能會被海上採礦設備纏住;而在海底拖網尋找含礦層已經污染了原始水域。“魚變得稀少,因爲它們產卵的珊瑚被採礦的泥土覆蓋。”

印度尼西亞環保組織瓦力(Walhi)一直努力制止海上採礦,特別是在紅樹林(mangrove)保存相對完好的邦加的西海岸(Bangka’s western coast)。

“紅樹林是沿海地區的生態堡壘(ecological fortress),”印度尼西亞環保組織瓦力在邦加-勿裏洞的分支機構(Walhi Bangka Belitung)的執行董事傑西克ž阿蒙迪安(Jessix Amundian)說。

蒂瑪公司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它與漁業社區進行溝通以提高他們的捕魚量;並補充說,公司已經按照規定建造了人工魚礁(artificial reefs)以幫助恢復海洋生態。

當局不時打擊錫礦業,特別是非法採礦,陸上剩餘錫儲量很難開採或需要重型機械才能開採。

盡管如此,不斷上漲的錫價是克服這些障礙的動力。

邦加(Bangka)的無證礦商阿姆裏(Amri)表示,由於全球供應緊張導致錫價上漲,他在中斷了14個月後重新開始了陸地採礦。

(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中心,施美鳳編譯;陳秀法審核;張新元發布。原文網址:https://www.mining.com/web/indonesian-tin-miners-target-the-ocean-as-reserves-dwindle-on-land/)

今日錫價微信推送
關注九商雲匯回復錫價格
微信掃碼

相關推薦

微信公衆號
商務客服
展會合作